新消費法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消費者可以向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但是要注意保留好證據,購貨的發票等等。
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修訂)的規定,經營者應當承擔以下責任:
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五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如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過程中,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包括但不限于: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經營者欺詐行為的構成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件:
1、是經營者主觀上具有欺詐的故意,即經營者故意制造假象或者隱瞞真實情況,希望消費者陷入錯誤的認識而購買其商品或接受其服務。
2、是經營者在客觀上已經實施了欺詐行為。如“最低價”、“甩賣價”、包退包換等。3、是消費者由于經營者的欺詐行為而陷入錯誤的認識中,購買了含有虛假成分的商品或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安抗辯屬于私力救濟嗎
2021-01-29定金合同屬于實踐合同還是諾成合同
2021-03-06有勞動糾紛案子的員工檔案保管時間是多久
2020-11-30民法典草案中婚姻家庭篇都有哪些新規定
2020-12-16知識產權合同審核流程是什么
2021-01-152020民事訴訟法全文內容有哪些
2021-01-08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職責包括哪些
2020-12-08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條件是什么呢
2020-11-29實名購房有什么作用
2020-11-23嫖娼被抓不能來上班屬于無故曠工嗎
2021-01-11免責條款有哪些內容
2021-03-16口頭辭職合不合法
2020-11-09什么是勞動爭議仲裁管轄
2020-11-25保險公司報備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0-11-29保險合同是否成立或生效的依據是什么
2020-11-13小事故逃逸了還能走保險嗎
2021-02-25交通事故保險怎么理賠
2020-12-21電子保單好不好呢
2021-02-08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規則
2021-01-01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協議怎么寫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