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作為商品之一,受市場因素的影響,由買賣雙方協商進行買賣,屬于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的商品,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以,房地產糾紛也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自然,如果在房屋買賣過程中開發商做出了“欺詐行為”,依照第49條,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增加的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但在實踐中出現的房地產糾紛案中,不乏有認為開發商在售房過程中有欺詐行為而要求雙倍賠付者,但勝訴的卻寥寥無幾,其原因就在于對商品房買賣中的“欺詐行為”的理解存在問題。
那么,哪些行為可以認定為商品房買賣行為中的“欺詐行為”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以下情況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1﹑銷售現房時,將偽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優質房屋銷售的;
2﹑銷售現房時,故意隱瞞房屋真實面積,以牟取暴利的;
3﹑一般的合格房屋冒充優質工程從而騙取優質工程加價的;
4﹑銷售明知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行公開銷售的房屋的;
5﹑虛標最低價﹑清盤價等欺騙性價格進行銷售的;
6﹑故意隱瞞開發商真實身份,或冒充其他開發商名義銷售的;
7﹑采取雇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對商品房做不可實現的虛假宣傳的。
如果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并且開發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購房者可以以開發商作出欺詐行為為由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要求其雙倍賠付。
何時開發商要雙倍賠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出現下列五種情形之一的,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
(三)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
(四)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
(五)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如果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并且開發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購房者可以以開發商作出欺詐行為為由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要求其雙倍賠付。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強行劃撥罰款時多劃銀行存款怎樣索償
2021-01-30涉外撫養權糾紛
2021-02-04取保候審最快幾天放人
2020-12-31行政機關凍結銀行存款可以不通知當事人嗎
2021-02-28對保險欺詐規定的三種仲裁方式是
2021-03-03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如何處理
2021-01-07商業銀行可以轉讓經營許可證嗎
2021-01-17勞動法關于調崗的規定
2021-03-24經濟性裁員定義
2020-12-07員工申請勞動仲裁的技巧是什么
2021-02-11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亮點解讀
2020-12-31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設立保險公司
2021-02-28保險拒賠是否應先解除合同
2021-02-01分紅保險主要特點及購買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是什么
2021-01-20保險理賠的理賠程序內容是哪些
2021-01-17保險理賠中近因原則是什么
2021-01-02當事人在代理關系案件中如何承擔舉證責任?
2021-02-15征地拆遷申請信息公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25四會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