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作為商品之一,受市場因素的影響,由買賣雙方協商進行買賣,屬于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的商品,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以,房地產糾紛也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自然,如果在房屋買賣過程中開發商做出了“欺詐行為”,依照第49條,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增加的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但在實踐中出現的房地產糾紛案中,不乏有認為開發商在售房過程中有欺詐行為而要求雙倍賠付者,但勝訴的卻寥寥無幾,其原因就在于對商品房買賣中的“欺詐行為”的理解存在問題。
那么,哪些行為可以認定為商品房買賣行為中的“欺詐行為”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以下情況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1﹑銷售現房時,將偽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優質房屋銷售的;
2﹑銷售現房時,故意隱瞞房屋真實面積,以牟取暴利的;
3﹑一般的合格房屋冒充優質工程從而騙取優質工程加價的;
4﹑銷售明知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行公開銷售的房屋的;
5﹑虛標最低價﹑清盤價等欺騙性價格進行銷售的;
6﹑故意隱瞞開發商真實身份,或冒充其他開發商名義銷售的;
7﹑采取雇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對商品房做不可實現的虛假宣傳的。
如果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并且開發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購房者可以以開發商作出欺詐行為為由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要求其雙倍賠付。
何時開發商要雙倍賠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出現下列五種情形之一的,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
(三)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
(四)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
(五)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如果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并且開發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購房者可以以開發商作出欺詐行為為由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要求其雙倍賠付。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電話辱罵他人怎么處理
2021-02-27勞動爭議調解的步驟是什么
2020-12-03原產地標記注冊流程是什么
2021-03-09超過一年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2021-01-03征地補償規定有哪些呢
2020-12-08什么是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的區別?
2020-12-11拆遷賠償房產能否抵押貸款
2020-12-28合同未履行多長時間可以確認無效
2021-03-10如何限制出境
2021-02-05火車脫軌壓毀房屋,列車長承擔責任嗎
2020-11-29孕婦超市摔倒應如何處理,孕婦超市摔倒如何認定責任
2021-03-05詐騙罪 偽造房產證
2020-12-14房產部門可否撤銷房屋產權證
2020-11-24國企如何編制改制方案
2020-12-26公司結業不按照勞動法賠償怎么辦
2020-12-04旅游費含保險受傷有沒有理賠
2021-03-25人身保險具體有哪些類型
2021-03-22被保險人的直接解除權行使條件有哪些
2021-02-27人身保險合同可以雙賠嗎
2021-01-19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