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未成年犯罪,我國所主張的還是以感化教育為主,因為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可以塑造的時期,如果只是對其判處刑罰而不注重教育的話,他們是很難重新開始的,很多人對未成年犯罪緩刑的規定是什么不清楚,接下來讓小編來告訴大未成年犯罪的有關規定。
一、未成年犯罪緩刑的規定是什么?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歲的公民。”《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解釋上也采用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未成年人的界定,以未滿18歲為未成年人。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的精神,在刑事司法意義上的未成年人應是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的危害社會并依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未成年人處于生理、心理的發育階段,其思想尚未成熟,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還比較薄弱,有著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基于未成年人的特點,我國刑法和刑事政策對未成年人作出了不同于成年人的規定,給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護。
二、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緩刑的必要性
我國刑法第72條對緩刑作了規定:“對于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需執行。”
在刑法理論中,緩刑是附條件地不執行原判刑罰。緩刑適用于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較小,具有悔罪表現,認為暫緩執行刑罰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
未成年犯緩刑是人民法院對未成年犯罪人適用緩刑的刑罰制度,即人民法院對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犯罪人,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原判刑罰可以暫緩執行,規定一定期限的考驗期,原判刑期不再執行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未成年緩刑是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刑事政策的體現,體現了專門機關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司法路線。
(一)緩刑制度體現了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緩刑的適用既通過判處刑罰對犯罪分子表示懲戒,又有利于其在社會環境中通過勞動和反醒,激勵其改過自新。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的要求,未成年犯緩刑有利于調動未成年犯自我改造的積極性,在保持對未成年犯的犯罪行為進行處罰的可能性的同時,給予其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可以使之深刻體會到黨和政府對未成年犯實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政策,消除對立情緒,珍惜改造機會,懸崖勒馬,自覺地進行教育和改造。
(二)未成年犯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對其適用緩刑更易于改造
未成人犯罪的主體是指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人,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由于思想不成熟,辨別是非、控制自我能力差,出于偶然的原因失足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年齡較小、主觀惡性較小,其人身危險性和主觀惡性大大低于成年犯。通過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識、新觀念,易于被改造。通過司法機關、家庭、學校等各方的共同教育和感化,可以使未成年犯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和社會對其寬容和信任,有利于其更好的接受教育,幡然悔悟,發自內心地接受改造,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從而有利于教育感化目的的實現。
(三)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有助于消除短期自由刑的弊端,避免交叉感染,實現對未成年犯的特殊預防
對未成年犯適用自由刑,可能會使其在監獄內染上其他犯罪惡習,造成交叉感染,增加再犯罪的可能性,使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反之,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仍在原有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利于消除犯罪對其造成的心理陰影,促使自覺地進行教育和改造,重新做人,早日重返社會。同時,也可以減少司法機關的人、財、物壓力,以最經濟的方法達到刑罰的懲罰、威懾、教育和改造的功能,實現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
(四)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是我國刑事司法的趨勢
未成年犯緩刑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的價值理念。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者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它刑罰替代措施),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在法律領域中,輕刑化是刑法謙抑性的重要表現,輕刑化是基于刑罰是必要的惡的理念對刑罰濫用的限制即刑罰與其嚴厲不如緩和,“在刑事立法上,如果規定較輕的刑罰(緩和)即可,就沒有必要規定較重的刑罰(嚴厲);在刑事司法上,對于已經確定為犯罪的行為,如果適用較輕的刑罰(緩和)即可,便沒有必要適用較重的刑罰(嚴厲)。”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是刑法謙抑性的要求和體現。
刑法修正案八明確了在司法實務中判斷和掌握對不滿18周歲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緩刑的標準。刑法修修正案八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不滿18周歲犯罪人,同時符合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的,應當宣告緩刑。原刑法中“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適用條件被認為抽象、籠統,因此在司法實務中,使得一些有犯輕罪的特別是非本地籍的未成年人被羈押,從而未能適用緩刑。刑法修正案八將97年刑法中的緩刑適用條件明確解釋為“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四項標準,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原則在立法上確認,也為司法實務中適用緩刑確立了明確的標準和法律依據,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緩刑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也符合國際社會積極倡導關注對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權益維護的國際形勢。多年來,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在聯合國的積極倡導下,世界各國逐漸擯棄了對未成年人犯罪一貫強調刑罰、懲罰的處置辦法,轉而更加關注對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權益的維護,根據未成年犯罪人主體的特殊性,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時,在堅持刑罰的適當性的同時,注重刑法的處罰與未成年人情況和需要以及社會的需要相適應,刑罰處罰應作為萬不得已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主張刑罰的輕緩化,倡導處理手段的非刑罰化、非監禁化、行刑社會化。人們采用更多的刑罰替代措施來減少對未成年犯罪人的監禁,以行刑社會化作為未成年人犯罪刑罰執行的主要方向。“行刑社會化是刑罰執行原則之一,是指刑罰執行過程中要依靠社會力量對受刑人進行幫教,使之易于回歸社會。社會化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調動社會的積極因素影響社會,讓社會參與對犯罪人的改造;二是培養受刑人再社會化能力,使之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實踐表明,這些規定在很好地實現了刑罰的目的的同時,也有效地保障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權益,有利于其改過自新。對未成年犯適用緩刑是刑罰輕緩化、非監禁化的具體應用,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要求。
綜上所述,未成年人在我國是指18周歲以下的公民,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一直都是司法實踐當中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未成年人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完善,心理還不夠成熟,沒辦法對一些違法的事情進行辨別,這時候光有處罰是不行的,緩刑對于未成年人來說是更有利于他們改造的。
未成年犯罪記錄可以消除嗎?
2020年最新未成年人保護法
法律對未成年刑事犯罪的規定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在什么情況下,軍人婚姻不會受到法律保護
2020-11-21商鋪可以贈予非直系親屬嗎
2021-01-12軍人離婚調解無效證明在哪開
2021-02-06冤假錯案警察怎么處理
2021-01-04貨物質量糾紛能否終止買賣合同糾紛
2021-02-06離異后的人對財產有無繼承權
2021-01-03辦理房產贈與公證錄音錄像嗎
2020-12-26哪些情形下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26勞動者違約離職應賠償哪些損失
2020-11-11公益崗糾紛是否勞動爭議
2021-01-10掛靠單位買保險,車主該向誰索賠
2021-02-10撞了自家人也能獲得保險理賠
2021-02-05保險公司的誠信原則有何特別之處
2021-03-22保險理賠如何解決索賠難的問題
2020-12-07保險金額確定和保險費的計算
2020-11-09土地流轉后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06房屋拆遷時,拆遷補償標準低怎么維權
2020-11-19房拆遷安置房產證辦理流程
2021-01-18拆遷獎勵費一般能拿多少錢
2020-12-30拆遷如何維權才有效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