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案件受理中,有著多種多樣的情況出現。自愿認罪就是其中一種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這類犯罪人員能夠主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那自愿認罪是否屬法定從輕情節我國法律都有哪些規定呢,下面小編就為你進行解答。
一、認罪良好的法律解釋
《刑法》第61條規定:“對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判處。”
《刑法》第63條第2款規定:“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p>
《刑法》第67條規定:“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刑法》第68條規定:“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p>
二、規范“認罪態度”之標準
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行為事實認識接近法律真實乃至客觀真實的遠近程度以及在行為價值認識的表現上,兼顧司法實踐中的用語習慣,對認罪態度依次劃分為:好(用語:好或較好)、一般、差(用語:差或較差)三個檔次,并對各檔進行相對標準化。
1.“好”的基本標準:
(1)行為事實上:愿意坦白交代,交待問題主動、徹底;
(2)行為價值上:能夠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悔恨表示;
(3)認罪服法。
2.“一般”的基本標準:
(1)行為事實上:坦白交待時瞻前顧后、顧慮較重,或交代不徹底,有投機心理;
(2)行為價值上:對自己的行為性質認識不清。
3.“差”的基本標準:(1)行為事實上:不愿交代問題,進行消極對抗,對所實施行為進行狡辯,抗拒拘捕或抗拒交代等;(2)行為價值上:對行為社會危害性基本無認識,價值觀扭曲,價值判斷存在很大的偏執性,對訊問、審判等工作表現出明顯不滿和敵對情緒。
但還要看具體的案情和具體的犯罪事實。但從總體來看這類案件屬于減免刑罰的一類,犯罪人主動意識良好,減輕我國辦案精力,屬于認罪表現良好的一類。
在我國嫌疑人拒不認罪如何訊問
在我國關于拒不認罪是什么意思
盜竊拒不認罪的認定后果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黑社會性質案件”認定證據收集指引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08在不起訴的情況下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1-26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自身優勢
2021-01-01交通事故死亡賠償城市與農村標準各是多少
2021-02-28看守所人犯的近親屬病重,可以回家探視嗎
2020-11-23離婚后女方贍養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26贈予贍養協議怎么寫
2021-02-26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經濟適用房抵押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6學生借高利貸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30噪音擾民的時間規定
2020-11-30《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六大亮點
2020-11-14被保險人死亡后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交通事故保險能賠多少錢
2021-02-28意外傷害保險理賠需要多久
2021-02-22本案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3-06失業保險待遇轉遷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6無證駕駛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0-11-12皮革制品是否屬于保險范圍
2020-12-28戶口遷移后原戶口拆遷怎么辦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