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于中止犯罪造成損害的可以減輕處罰嗎?
可以的;
《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根據本款規定,對中止犯的處罰是:(一)沒有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應當免除處罰;(二)對已經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應當減輕處罰。
二、犯罪中止的條款:
1.必須在犯罪過程中停止犯罪。即在犯罪預備或者著手實行犯罪過程中,也就是在犯罪未完成之前停止犯罪。如果犯罪已經得逞,則不存在犯罪中止的問題。
2.必須是犯罪分子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這里包括兩種情況:
(1)自動放棄犯罪。是犯罪分子在著手實行犯罪之前,主動放棄犯罪意圖,停止著手實施犯罪,或者在著手實施犯罪之后,犯罪結果發生之前,主動放棄繼續犯罪,中止犯罪行為。放棄犯罪是出于行為人的自由意志,而非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這是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根本區別。如果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或者不敢把犯罪進行下去,被迫把犯罪停止下來,則不能視為犯罪中止。
(2)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是犯罪人在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后,犯罪結果發生之前,主動放棄繼續犯罪,并主動采取措施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
促使犯罪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如真誠悔悟,認識到犯罪可恥,洗手不干;因被害人哭泣、求饒,而產生同情、憐憫之心,不忍再加害于人;懾于法律的威嚴,懼怕受到刑罰懲罰;原有的犯罪欲望已通過其他途徑得到滿足或已經消失等。引起犯罪中止的不同動機,反映了犯罪人悔悟程度的差別,但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根據刑法的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這樣規定,體現了我國刑法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因為犯罪中止不僅客觀上沒有發生犯罪結果,而且是犯罪分子自動放棄犯罪,才使犯罪結果未發生,犯罪分子在犯罪中懸崖勒馬,對社會是有益的。因此,法律對中止犯的處罰,采取了“應當免除”或“應當減輕”的從寬處罰的原則。這也是考慮到對犯罪分子判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既然犯罪分子自動放棄了犯罪,又避免了犯罪結果的發生,說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險已經消除或者減弱,罪犯已經悔罪,容易接受改造,處理上應當進一步從寬;同時,規定較輕的處罰,有利于鼓勵犯罪分子中止犯罪,以減少犯罪的社會危害。
綜合上面所說的,中止犯罪而讓案件的最壞的結果沒有發生,這種行為是可以得到法律原諒的,而在處罰的時候也會按實際情況減輕當事人的刑法,中止犯罪一般要比未遂還有既遂的處罰要輕很多,所以,執法人員在處理的時候都是有法律依據的。
犯罪中止的后果是怎樣的
法律規定犯罪中止有幾種類型
犯罪中止的處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房的協議可以抵押嗎
2021-01-08買完一手房可以退房的幾種情況
2021-02-12土地補償分配官司該怎么打
2021-02-21因生病不能勝任工作離職補償是怎樣的
2021-03-09欠條修改是否還有法律效力
2020-11-08二審案件能否申請回避
2020-12-18宣傳單是否屬于要約邀請
2020-11-27黑龍江省農村宅基地面積標準是多少
2021-02-25集體土地租賃協議書的內容
2021-03-17停車位租賃合同
2020-12-05在什么情形下,勞動合同終止?
2021-01-14保險公司的除外責任有哪些
2020-12-01投資型保險有哪些型式
2020-11-13合同中免責條款無效有哪些情形
2021-01-19人身保險合同的概念
2021-01-14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0-12-27保險合同訂立有關問題
2021-01-13保險公司理賠要原件嗎
2020-12-20商業車險二次費改的最新規定內容
2021-03-01個人保險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之爭 代理關系抑或勞動關系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