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失犯罪后又故意犯罪會加重刑法嗎
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故意犯罪的分類
故意犯罪分為直接故意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
(一)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
其中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首先,此處的“會發生”包括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兩種情況。其次,這里的危害結果是相對確定的結果。再次,某些直接故意犯罪還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刑法規定的一些特定事實。
2、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態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關鍵。即行為人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發生危害結果是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希望發生的危害結果與其明知會發生的結果須同一。
3、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促使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愿望。這與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的心理傾向是單向的。即要危害結果發生,一旦危害結果沒發生,是違背行為人的心愿的。
(二)間接故意犯罪
間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
其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須持放任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行為人對明知可能發生的結果既不是希望其發生,也不是希望其不發生,而是任其自然,發生不發生都無所謂。
2、間接故意犯罪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僅限于明知“可能發生”一種情況。
3、間接故意犯罪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與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結果發生的要求不相符。
4、間接故意犯罪只有構成與不構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與否的問題。
法律在每個人面前都是平等的。生而為人要善良,小的時候老師會教,成年了社會會教。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隨著大家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犯法幾率已經降低了很多,但是還有一些法盲犯法。為了杜絕犯法事件,首先是從自己做起。
故意犯罪中的犯罪形態有哪些?
共同故意犯罪條件有幾種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伙企業財產法律如何規定
2021-02-04國有公司出資成立的公司是什么性質
2021-03-24申請商標注冊的條件是什么
2020-11-17軍人離婚財產分割原則
2021-03-04集體原因侵害個人財產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2020-12-17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是用于支付農民工工資嗎
2021-02-07保管合同沒約定生效期限
2021-02-22合同內容與事實不符該如何處理呢
2020-11-22學生在學校做游戲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07上班玩手機被開除算違反勞動法嗎
2021-03-13勞務分包內部承包協議是否合法
2021-02-03勞動糾紛一審終審怎么撤銷
2020-12-31交通事故理賠期限是怎么算的
2021-02-20保險合同寫法定受益人可以嗎
2021-03-24人身保險不適用代位追償原則的原因有哪些
2020-12-11保險合同爭議怎么處理
2021-03-01保險合同簽字由配偶簽字有效嗎
2020-12-01委托他人代理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0-12-272020年棚改,房屋拆遷補償怎樣計算
2021-03-152020年各地最新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從哪獲取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