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現行法律,如果集體土地遵循合法的途徑被國家征用,相關補償費用包括耕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以及地上附著物的青苗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對這種人為降低的補償標準,學者們大都持批評態度,認為“土地補償費以農地收益來計算并不能反映土地的真實價值,被征用人的利益在土地征用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農民作為土地所有者,僅僅是獲得了一些“撫慰性”的補償;“按照我國東部地區一般耕地年產值800元左右計算,每畝土地補償費至多2萬元,僅相當于普通公務員一年的工資收入,根本不能體現土地的實際價值,損害了原土地所有人的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低價征用農民的土地,至少使農民蒙受了2萬億元的損失”。而對于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學者們也大都認為是因為現行征地補償標準的計算方法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土地價值人為背離市場價值。因此“征用集體土地應該體現市場機制和經濟規律的原則,即要以土地所有權市場價格為參考來確定征地補償費用,……這樣才能體現市場經濟的公平性。”毫無疑問,學者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結論也是正確的,但是另一方面,將集體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問題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補償標準數額上的提高,也是不全面的。整體來看,我國集體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失地農民選擇貨幣補償為主的方式,一次性發放安置補償費,讓農民自謀職業。這種“一次性”方式沒有照顧到失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和預期收益,沒有考慮到土地出讓后的增值收益,更加導致失地農民的生活沒有保障。所以,如何完善土地補償標準和方式,將農村土地作為資本化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反映土地的實際價值,確保失地農民獲得長遠的土地收益來保障生活,就成為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筆者擬用“未來性”這個詞加以概括,并對此展開討論。
二、未來性的概念及其依據
(一)未來性的概念解釋
集體土地征用補償標準的未來性,是與補償標準的一次性和現有價值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包含了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一,土地征用不僅補償被征土地現有的價值,而且考慮補償土地可預期、可預見的未來價值,即充分考慮土地的可增值性;其二,改變單一的一次性貨幣補償的方式,關注失地農民今后的生計和長遠利益,致力于建立適合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兩層含義是相輔相成的。另外,在理解上,應該區分“現有價值”和“現實價值”。筆者認為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現實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仲裁是否為必經程序?
2020-12-16離婚官司法律流程
2020-12-14行政復議延期是否要舉行聽證
2021-03-25小區停車位應首先滿足業主需求嗎
2021-01-28不是上市公司能進行股權融資嗎
2021-02-12眾籌與非法集資的界限
2020-11-10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2021-01-10如何區分夫妻共同債務和夫妻個人債務
2020-12-21大學里可否結婚
2021-01-27孫子能替奶奶打贍養費官司嗎
2020-11-25沒收手機算犯罪嗎
2021-01-04集資房的風險隱患
2020-11-12支付訂金了不想履行合同怎么辦
2021-01-31員工離職不辭而別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2021-01-1160歲員工為什么要簽勞務合同
2021-01-04什么情況公司不能勸退員工
2021-03-22壽險種類具體包括哪些
2021-01-03意外保險如何索賠
2021-02-15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北京可以注冊保險代理公司嗎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