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辦理死刑案件的證據規定有哪些
《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證據審查有著明確的規定:
1、物證、書證第六條對物證、書證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物證、書證是否為原物、原件,物證的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及書證的副本、復制件與原物、原件是否相符;物證、書證是否經過辨認、鑒定;物證的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和書證的副本、復制件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無制作人關于制作過程及原件、原物存放于何處的文字說明及簽名。
(二)物證、書證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關規定;經勘驗、檢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證、書證,是否附有相關筆錄或者清單;筆錄或者清單是否有偵查人員、物品持有人、見證人簽名,沒有物品持有人簽名的,是否注明原因;對物品的特征、數量、質量、名稱等注明是否清楚。
(三)物證、書證在收集、保管及鑒定過程中是否受到破壞或者改變。
(四)物證、書證與案件事實有無關聯。對現場遺留與犯罪有關的具備檢驗鑒定條件的血跡、指紋、毛發、體液等生物物證、痕跡、物品,是否通過DNA鑒定、指紋鑒定等鑒定方式與被告人或者被害人的相應生物檢材、生物特征、物品等作同一認定。
(五)與案件事實有關聯的物證、書證是否全面收集。第七條對在勘驗、檢查、搜查中發現與案件事實可能有關聯的血跡、指紋、足跡、字跡、毛發、體液、人體組織等痕跡和物品應當提取而沒有提取,應當檢驗而沒有檢驗,導致案件事實存疑的,人民法院應當向人民檢察院說明情況,人民檢察院依法可以補充收集、調取證據,作出合理的說明或者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調取有關證據。
第八條據以定案的物證應當是原物。
只有在原物不便搬運、不易保存或者依法應當由有關部門保管、處理或者依法應當返還時,才可以拍攝或者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物證的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經與原物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為真實的,或者以其他方式確能證明其真實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原物的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據以定案的書證應當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時,才可以使用副本或者復制件。書證的副本、復制件,經與原件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為真實的,或者以其他方式確能證明其真實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書證有更改或者更改跡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書證的副本、復制件不能反映書證原件及其內容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九條經勘驗、檢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證、書證,未附有勘驗、檢查筆錄,搜查筆錄,提取筆錄,扣押清單,不能證明物證、書證來源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物證、書證的收集程序、方式存在下列瑕疵,通過有關辦案人員的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可以采用:
(一)收集調取的物證、書證,在勘驗、檢查筆錄,搜查筆錄,提取筆錄,扣押清單上沒有偵查人員、物品持有人、見證人簽名或者物品特征、數量、質量、名稱等注明不詳的;
(二)收集調取物證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書證的副本、復制件未注明與原件核對無異,無復制時間、無被收集、調取人(單位)簽名(蓋章)的;
(三)物證照片、錄像或者復制品,書證的副本、復制件沒有制作人關于制作過程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處的說明或者說明中無簽名的;
(四)物證、書證的收集程序、方式存在其他瑕疵的。對物證、書證的來源及收集過程有疑問,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該物證、書證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十條具備辨認條件的物證、書證應當交由當事人或者證人進行辨認,必要時應當進行鑒定。
2、證人證言第十一條對證人證言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證言的內容是否為證人直接感知。
(二)證人作證時的年齡、認知水平、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狀態是否影響作證。
(三)證人與案件當事人、案件處理結果有無利害關系。
(四)證言的取得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關規定:有無使用暴力、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取證的情形;有無違反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的規定;筆錄是否經證人核對確認并簽名(蓋章)、捺指印;詢問未成年證人,是否通知了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其法定代理人是否在場等。
(五)證人證言之間以及與其他證據之間能否相互印證,有無矛盾。
二、死刑的執行方式
死刑采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后,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并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執行前發現判決可能有錯誤的;
(二)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懷孕。
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才能執行;由于前款第三項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后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后,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后,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如果您還有疑惑,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歡迎您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訂股東協議是否承擔責任
2021-01-28債的擔保是獨立的嗎
2020-11-26能否基于不安抗辯權解除合同
2021-01-03農村房產買賣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21不安抗辯權什么時候行使
2021-01-16表見代理與職務行為如何區分
2020-11-15個人能做傷殘鑒定嗎
2020-11-11出軌起訴離婚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25格式合同有什么特殊性
2021-02-12期待利益不予賠償該怎樣理解
2020-11-19房屋中介費收取包括哪些內容
2021-02-16房屋中介居間不成功能求償嗎
2021-01-15二手房中介常見騙術,買二手房防止上當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1事實勞動關系追訴時效在哪些情況下可以延長
2021-02-06勞動爭議案件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到法院起訴?需要準備什么材料?
2021-02-18意外險車禍手骨折能賠多少錢
2021-02-19人身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1-03-06怎樣區分保險事故發生前后的解除
2020-12-26一般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0-11-17游客要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嗎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