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國初期土地改革概況
1949年冬至1953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新解放區分期、分批進行了土地改革,按照解放時間的先后,由華東、中南到西北、西南(新疆、西藏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進行。它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年冬開始,先在已具備土改條件的華北城市郊區和河南省等部分地區試點進行土改,到1950年春勝利完成。同時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還在南方進行清匪反霸、減租退押,為全國實行土改做準備。第二階段從1950年6月至1952年12月,是土改在新解放區鋪開階段。第一批土改(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華北、中南、西北、華東的1.28億農業人口地區進行。第二批土改(從1951年冬到1952年春)在華南、西南等約有1.1億農業人口的地區進行。第三批土改(從1952年冬至1953年春)主要在約有3000萬農業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到1953年春,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都已經完成,“封建主義的基礎已被徹底打垮”。
二、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意義
1.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對我國的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農村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新中-農紛紛崛起,中-農在農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20%上升到80%左右,貧雇農則由70%下降到10%—20%左右。其次,鄉村權力關系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在傳統中國社會宗法組織是社會最基本的組織。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的農會組織取代了宗族等傳統組織。在農會中,權力掌握在貧農中-農手里,農民把自己從地主的枷鎖下解放了出來,改變了自己極端困苦的狀況。農民成了新型農村基層政權的主人,他們的政治覺悟空前提高。廣大農民更加熱愛中國共產黨,更加擁護人民政府,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也因此得到了鞏固。第三,國家權力空前滲透到鄉村社會,從而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1)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結合了起來。
(2)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提供了必要條件。“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的人的解放,是對生產力的最大解放。”
(3)土改后,封建半封建的生產關系被新民主主義的生產關系所取代,農民擺脫了每年向地主交納繁重地租的負擔,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總量增長迅速,“1950~195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8%,糧食總產年均增長6.8%,棉花總產年均增長17%”,農業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也快速提高,“以糧食為例,每公頃產量,由1949年的1035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1425公斤,提高37.7%,年均遞增5.5%”。農民還積極改進生產技術,“到1952年,全國22個省,已推廣12種新式農具400529部,增添水車293000部,新鑿和修復水井668000眼,新建和整修小型渠道和儲水塘堰共336萬余處”。
三、推動了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土改后,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們普遍有了學習文化的要求,從而在農村掀起了學習文化的熱潮,農民子弟紛紛上學讀書,農村小學的學校數量與學生數量都顯著增加。
四、在社會風氣上,農村土改后惡風陋俗被革除,并形成了新民俗。
伴隨著土地改革運動中的反封建斗爭,科學和民主得到了提倡,巫婆、神漢被取締,早婚、溺嬰等許多惡習被革除,“二流子”得到了改造,婚姻自由之風被提倡并逐步盛行,以勞動為榮、敬愛人民領袖、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新風俗在農村建立起來。蘇南地區對土改后12個典型村的情況進行調查后指出:土改后農村風氣也大為轉變,都以勞動為光榮,如丁莊的孔*令年年鉆稻草,從來沒有被子蓋,土改分得了土地后積極勞動,不但解決了生活困難,還做了一床新被,并留下了三斗麥種,他說:“共產黨救了我,我戒了賭,買了被,再不鉆狗窠了。”
五、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穩定了農村社會,為新中國的長治久安創造了條件。
首先,通過土地改革運動農民實現了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這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前提。其次,這次土地改革運動并不是把所有的土地沒收后打亂平分,而是沒收地主多余的土地,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人;對富-農采取了政治上中立、經濟上保護的原則;對中-農完全予以保護。這些政策的制定與實行,孤立了地主,團結了中-農,中立了富-農,穩定了民族資產階級,從而減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促進了社會穩定。第三,通過建立人民法庭,懲治了危害人民和國家利益、陰謀暴亂、破壞社會治安和違抗土地改革法的罪犯,避免了亂打亂殺,從而使土地改革運動保持了正常的秩序。此外,通過廣泛宣傳、解釋黨和政府的政策法令,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增強,他們通過法令來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從而維護了社會秩序并對以后法治社會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六、土地改革是新中國向現代化邁進的契機。
1.土地改革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首先,土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從而為工業提供了原料。以棉紡織業為例,1950年我國的棉花產量已接近自給,從根本上扭轉了棉花依賴進口的情況,從而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其次,隨著剝削制度的被廢除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民收入顯著增加,農村的人均消費水平得到提升,購買力大大增強,為工業品的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如:“一九五一年全國人民的購買力,比一九五零年即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從幾種日用必需品的銷售量來看,紗布一九五一年較一九五零年增加百分之十,紙煙增加百分之十四,火柴增加百分之二十,糖增加百分之十四,煤油增加百分之四十七,茶葉增加百分之七十。”第三,農業的發展為我國購買工業化所需的機械器材提供了大量的資金,“1950年,僅東北一地,出口物資即達一億六千萬美元”,從而為國家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由于土地改革的徹底實行,“成千成萬的農民帶著愉快的心情,走向城市,走向工礦企業,走向基本建設,積極參加工業建設”,為國家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2.土地改革的勝利,為實現農業集體化提供了條件。土改后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但個體農戶的生產能力有限,生產資料不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為此農民迫切要求聯合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土地改革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前提和條件,只有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才能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3.由于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調整了農業生產關系,因而開啟了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土地改革后,廣大農民從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了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農民每年不再向地主交納沉重的地租,他們對農業的投入得以增加,生產技術得到改進,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經過土改,宗法社會的經濟基礎被廢除了,農民成了平等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因此在農村形成了一種有利于國家向現代化發展的、民主的、自由的社會關系,這就為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此外,土改后農民的社會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家族意識逐漸淡薄,階級意識成長起來,民主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從根本上動搖了農村的封建思想觀念,促進了農村文明的進步,從而為新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時間是多久
2021-02-18試點納稅人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如何納稅
2021-01-13非法集資股東有刑事責任嗎
2020-11-09發明專利初步審查的范圍怎么規定
2021-03-19外賣送餐員發生交通事故能認定工傷嗎
2021-01-28事故責任認定書丟失怎么辦
2021-01-13交通事故私了后可不可以繼續要求賠償
2021-02-07產品供貨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0-11-08光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10競業限制對夫妻同樣有效嗎
2021-02-03勞動爭議案件的訴訟管轄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意外保險如何索賠
2021-02-15意外險怎么買
2020-12-29保險合同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0-11-12保險合同給人下“套”
2020-11-11保險公司利用公司內部文件規定免責條款無效
2021-01-25疲勞駕駛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1-01-29交通事故中對方摩托車沒有手續保險公司會賠對方車輛損失嗎
2021-01-03重復保險的規定有哪些
2021-03-17保險合同的關系人包括哪些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