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拆遷是什么行為
違法拆遷破壞《憲法》、破壞社會主義法制
我國《憲法》
第十三條?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第三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p>
城市拆遷屬于市政建設范疇,對公民個人或單位的房屋拆遷屬于政府的征收行為?!稇椃ā芬幎ǎ簢覟榱斯怖娴男枰?,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在這里,《憲法》確定的征收原則是必須給予公民“補償”,這是法律對征收私有財產行為的基本原則和前提。而一些地方的違法拆遷卻把拆遷作為第一位,把對公民的補償權放在第二位,這就違反了《憲法》的根本原則。
在各地已發生的違法拆遷案件中,政府有關行政機構和拆遷機構忽視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經常對被拆遷人采取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者實施暴力,為違法拆遷獲得一段“無阻力”的拆遷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對公民的房產故意損毀。地方政府實施或默認拆遷機構的違法拆遷行為直接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實質上是對社會主義法制的嚴重破壞。
在城市拆遷中,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時,按照《征收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可以做出的房屋征收補償決定。如果被拆遷人沒有申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做出征收補償決定的人民政府可以申請法院執行強拆。但《征收條例》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征收的原則是先補償后搬遷,即使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也應該先將被拆遷人的安置問題解決,如果沒有解決安置問題就對被拆遷人采取強制措施,不僅顯失公平,也是對公民人身權利和房屋所有權的粗暴侵犯。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拆遷協議的成立應該建立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但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權力介入拆遷,使被拆遷人處于弱勢的被宰割地位。于是一些違法拆遷活動就堂而皇之地上演,而事后拆遷人和地方政府卻能夠以“誤拆”和“不知道”為理由而推脫責任,從而使社會主義法制的公平機制遭到嚴重破壞。
違法拆遷屬于故意毀壞財物的犯罪行為
違法拆遷屬于故意毀壞財物的犯罪行為,這是由非法拆遷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故意毀壞財物罪,是指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而非法拆遷的目的就是故意將處于合法狀態的公私財產故意毀滅,為商業開發建設創造無障礙條件。被拆毀的房產屬于房產所有權人的合法財產,其價值至少在數萬元以上,具備法律規定的數額較大的特點。非法拆遷過程一般都具有明顯的違法性,甚至伴隨其他違法行為,具有法律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的特征。
故意毀壞財物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而違法拆遷行為雖然是以單位名義進行的,但決定違法拆遷和實施毀滅財物的行為人都是自然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犯罪主體條件。
故意毀壞財物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犯罪對象可以是各種形式的公私財物,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動產、不動產等等。違法拆遷的房產屬于房產所有權人的不動產,即以不動產形態存在的公私財產,屬于法律必須保護的客體。
故意毀壞財物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犯罪目的不是非法獲取財物而是將財物毀壞。這是侵犯財產罪中毀財型犯罪與其他貪利型侵占或貪污犯罪的根本區別。違法拆遷行為人對被拆遷房產并無侵占之故意,而毀滅房產的價值形態是實施違法拆遷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其犯罪動機一般是出于報復心理,即對被拆遷人拒絕拆遷行為實施的一種以毀滅財產為主要特點的報復性行為,該報復性行為實施的后果是使被拆遷人失去獲得合理補償的權利。即故意毀滅他人財產是違法拆遷行為的主要特點。
故意毀壞財物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違法拆遷的客觀后果是使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財產被徹底毀壞并失去財產價值,甚至在毀滅房產的同時還故意毀滅房產中的其他財產。至于在違法拆遷過程中有人順手牽羊將房產所有權人室內財產占有的行為,則屬于盜竊行為,如果盜竊的財物價值達到一定數額則又會伴生盜竊犯罪。也有人認為,在違法拆遷過程中偷盜房產所有權人其他財產的行為具有搶劫犯罪特征,應該按搶劫犯罪處罰。
違法拆遷實施了毀壞他人財物的行為,具備了《刑法》規定的處罰條件。因為毀壞財物犯罪實施的是毀壞他人財物的行為,包括毀滅和損壞兩種行為。毀滅,是指用焚燒、摔砸等方法使物品全部喪失其價值或使用價值;損壞,是指使物品喪失部分價值或部分使用價值。違法拆遷行為的直接結果大都使正在使用的房產完全毀壞,不僅使其財產價值完全損失,而且也使其使用價值全部喪失。雖然有少部分違法拆遷行為只實施了部分拆遷,但也起到了使正在使用狀態的房屋喪失大部分價值和使用價值。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行為,必須達到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犯罪。所謂情節嚴重,是指毀壞重要物品損失嚴重的,毀壞手段特別惡劣的;毀壞急需物品引起嚴重后果的;動機卑鄙企圖嫁禍于人的,等等。違法拆遷行為毀壞的房產少則幾萬元,多則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完全符合毀壞財物犯罪的數額標準。違法拆遷不僅使所有權人的重要財產權損失嚴重,而且毀壞手段大都特別惡劣,產生了被損毀房產的所有權人喪失居住條件的嚴重后果,容易引發惡性事件。違法拆遷行為一旦發生之后,實施違法拆遷的行為人或決定者往往采取推脫責任或嫁禍他人的做法以逃避法律的制裁。甚至某些地方政府還以行政權力干預法院審判或者阻止公安機關查處,從而破壞了社會法制環境。
對違法拆遷行為司法機關應該作為刑事案件予以查處
《最高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第三十三條“故意毀壞財物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二)毀壞公私財物三次以上的;(三)糾集三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p>
根據這一規定,任何一起違法拆遷行為都可以達到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但各地發生的違法拆遷案件,當地公安機關大都不予立案,即使立案也采取“立而不查”、“偵而不破”的做法,這顯然是司法不作為,甚至是故意縱容犯罪。這種做法是對社會主義法制環境的嚴重破壞,應該引起中央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并應嚴厲督察。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p>
這一法律規定非常明確。因為故意毀壞財物犯罪行為通常是由某種現實原因造成的。行為人可能是出于對財物所有人的打擊報復、或嫉妒心理或其他類似有針對性的心理態度,毀壞財物使所有人的財產受到損失就是其犯罪目的。所以,我國《刑法》第275條對于毀壞財物犯罪規定了具體的刑罰標準和定罪原則。如果公安機關對于已經發生的違法拆遷行為不予查處,客觀上就保護了犯罪行為。而人民法院對于違法拆遷的刑事犯罪案件如果不予受理和依法判決,就會使違法拆遷犯罪更加猖獗,從而使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處于不安全狀態。最終破壞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
看完整篇文章,您是否還有相關的疑問,本網站致力于打造優質的律師咨詢服務,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調解協議書范文
2020-12-20股權是否可以作為股東的出資方式
2020-11-28注冊和使用的域名不得含有哪些內容
2021-02-18拖欠物業費幾年失效
2021-02-12勞動合同終止賠償沒給怎么辦
2021-01-15受賄刑事申訴狀模板
2021-01-28哪類集資房能夠轉讓
2021-02-25崗位變更需要重簽合同嗎
2020-12-30事業單位終止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31HR外包
2021-03-11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仲裁委員會裁決或不予受理通知,向人民法院起訴,可否將仲裁委員會列為被告?
2020-11-21保險公司是否有權要求退賠保險賠償金
2021-03-13農村失地保險一次性交付需要多少錢
2021-03-03保險案件中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司法實踐問題
2021-02-01交通事故逃逸保險拒賠罰款依據
2021-01-17家屬是否屬被保險人引索賠糾紛
2021-03-19法律對土地承包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3什么是土地出讓金,土地出讓金如何計算
2021-02-01土地轉包合同
2020-11-17土地流轉后農民能做什么工作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