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由于以往的民法理論受前蘇聯的影響,一向主張人格不能商品化,否則既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準則,也違背了社會主義法律性質。精神怎么能金錢化?當時的立法者們對這一禁區都很謹慎,因而通觀《民法通則》這部基本的民事法律,沒有“精神賠償”的字眼,只是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模糊地提到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四種權利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由于侵害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權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出現直接的財產損失,因此第一百二十條規定的“賠償損失”多被理解為精神損失的賠償,在審判實踐中被普遍援引為確認當事人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但也就是這一規定,首次確認了我國精神損害及其救濟制度,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的價值的認識和尊重。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公布實施。該解釋確定了精神損害起訴的范圍、精神撫慰金給付方式、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因素等等。解決了審判實踐中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為法官正確適用法律處理精神損害賠償案件提供了司法依據,是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解釋》的規定也不夠全面,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仍需進一步完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用范圍上存在局限。《解釋》僅將精神損害賠償局限在民事侵權訴訟中,事實上精神損害可存在于社會生活的一切糾紛之中,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糾紛。精神損害不光存在于民事侵權糾紛,還存在于民事違約糾紛之中。另外,侵權訴訟終結后也可能產生精神損害。筆者認為,下列糾紛造成精神損害的,當事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1、刑事案件可附帶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0]47號《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1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產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請求范圍,僅限于“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經濟損失的”以及“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這兩種物質損失的情況。而《解釋》第6條規定:“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后又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樣,受害人既不能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請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終結以后,也不能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償精神損害。大量的事實表明,相當多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并非是單一的,而是既有物質上的損害,又有精神上的損害,甚至有的犯罪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程度還遠遠大于物質上的損害,而且這些犯罪對被害人的侵害行為、主觀惡性、侵害手段、方式及侵害的后果與一些在民事審判中得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受害人被害的情形相比,前者的嚴重程度更甚,給被害人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精神痛苦更大,更應得到撫慰和補償。而由于犯罪行為使受害人遭受精神損害則不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這就形成了情節嚴重的不能請求賠償,而情節輕微的則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立法與執法的不統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濟寧汶上交通違章多久處理
2020-11-28解除合同的條件是什么,解除合同需要承擔什么后果
2021-02-09違反民訴法強制措施是否構成拒執罪
2021-03-15廣告中說明賠償屬于要約邀請嗎
2021-03-11離婚如何分割人壽保險金
2020-11-16交通事故理賠有哪些事項
2021-01-24建筑工程保險合同
2021-02-24保險糾紛應該怎樣處理
2021-02-01保險合同中間人與保險合同輔助人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29戴隱形眼鏡失明,保險公司失明保險會賠嗎
2021-01-02什么叫地下保單
2021-03-18哪些問題涉及保單的現金價值
2021-03-06保險公司定損和修車廠不一樣怎么辦
2021-01-25車子被撞對方全責,保險公司不賠應該怎么辦
2020-12-02保險公司在投保中有哪些義務呢
2021-01-16事故車停運,能要求保險公司賠償間接損失嗎
2020-11-09車子劃痕沒拍照保險公司給修嗎
2021-03-06保險名詞解釋:什么是保全 如何申請?
2020-12-25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樣本
2021-02-16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基本原則有哪些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