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否同時追究違約和侵權責任
可以,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即由于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二、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1、歸責原則的區別。我國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嚴格責任或過錯推定責任,也就是說,只要當事人未按約履行義務,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必須承擔違約責任。
2、舉證責任不同。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在一般侵權責任之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有無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的侵權責任中,應由加害人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不過,在合同責任中,違約方應當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違約責任。
3、義務內容的區別。合同的義務內容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關系確定的但是,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著法定的義務內容由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
4、訴訟時效的區別。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來看,因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般適用2年的時效規定,但因身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其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因違約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一般為2年,但在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延付或者拒付租金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情況下,則適用1年的訴訟時效規定。
5、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一般來說,違約是否造成損害后果,不影響違約金責任的成立。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
6、責任形式不同。根據民法通則第11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于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權責任不可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7、責任范圍不同。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不僅包括直接損失,還包括間接損失。
8、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合同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向債權負責,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償。
9、訴訟管轄不同。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同被住所地或者合同履生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有哪幾種
《侵權責任法》
第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是指行為人實施的侵權仍在繼續的,受害人可依法請求法院責令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的責任方式。
(2)排除妨礙,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使他人無法行使或者不能正常行使人身、財產權益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行為人排除妨礙權益實施的障礙。
(3)消除危險,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對他人人身、財產權益造成現實威脅的,他人有權要求行為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這種現實威脅。
(4)返還財產,是指沒有法律或者合同根據占有他人財產,侵害了他人財產權益,行為人應當返還該財產。
(5)恢復原狀,是指行為人通過修理等手段使受到損壞的財產恢復到損壞前狀況的責任方式。
(6)賠償損失,是指行為人向受害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以彌補其損失的責任方式。
(7)賠禮道歉,是指行為人通過口頭、書面或者其他方式向受害人進行道歉,以取得諒解的責任方式。
(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指責令行為人在一定范圍內采取適當方式消除對受害人名譽的不利影響以使其名譽得到恢復的責任方式。
以上就是關于能否同時追究違約和侵權責任的相關內容,根據以上內容可知,侵權實際上是一種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與違約責任的追究不沖突。希望小編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或者法律問題,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質押辦理手續
2021-01-10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什么時候交付
2020-11-25商標淡化理論及反淡化措施
2021-02-02房屋抵押登記手續是怎樣的
2021-03-18擔保公司怎樣才能是抵押權人
2020-12-21辭職了老板拖工資怎么辦
2020-12-01丈夫監聽妻子手機是否構成侵權
2020-12-10擔保合同的效力是什么
2021-03-17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怎么辦
2020-11-11終止勞動合同會發生哪些爭議
2021-01-15公司辭退懷孕職工如何處理
2020-12-11人壽保險理賠所需哪些材料
2021-02-24保險公司不認拖車費怎么辦
2021-01-31保險公司誤導 拒賠理由無效
2021-01-19什么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欺詐
2020-12-05保險受益權問題研究
2021-03-12保險經紀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分別是什么
2021-01-07保險公估從業人員資質核準
2021-02-23個人的出讓土地住房能分割嗎
2020-12-22怎么運用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處理集體土地上的征收問題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