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在進行一些高度危險的工作時,受到工傷是有很大可能的一種情況。在受工傷之后,用人單位需要承擔受工傷員工的醫療費用,還要支付給勞動者相應的賠償,我國法律也有相關法規定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那用人單位可以醫療期后解除勞動合同嗎?
一、用人單位可以醫療期后解除勞動合同嗎?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一款規定: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單位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1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其中并沒有明確應否對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進行鑒定。
但原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六條規定,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除支付經濟補償外,還應當支付不低于6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癥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醫療補助費的50%,患絕癥的增加部分不低于醫療補助費的100%。《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中也有同樣的規定。可見,上述兩個文件已經將進行勞動能力鑒定,作為勞動者因患病而解除勞動合同的必經程序。上述兩個文件與《勞動合同法》并不沖突,且目前并沒有廢止,也就仍然具有法律效力,應當遵照執行。
另外,從保護處于弱勢的勞動者的角度出發,用人單位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也必須告知勞動者有權進行勞動能力鑒定,由勞動者來決定是否進行。如果勞動者認可,可以視為其病情影響其勞動能力。反之,如果勞動者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則應當進行。
需要明確的是,對于處于醫療期內的員工,并非企業絕對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法》只是明確了醫療期內企業不能進行非過錯性解除和經濟性裁員,并沒有規定企業不可以進行過錯性解除(第39條)和協商解除(第36條)。所以,對于醫療期內的員工,企業可以其試用期不符合錄用條件、存在嚴重違紀、存在嚴重過錯的理由解除其勞動合同,也可以與進行溝通,在支付經濟補償金等相關事宜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協商解除其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可以醫療期后解除勞動合同嗎?一般情況下,如果勞動者在醫療期后仍有從事原來工作的能力的,用人單位在勞動者醫療期后是不能解除勞動合同的;如果如果勞動者在醫療期后失去了從事原來工作的能力,用人單位也應該支付賠償金。
2020年最新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
醫療期勞動者的工資怎么計算
醫療期滿病假期間解除勞動合同后如何補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定責本人不去行嗎
2020-12-08網絡暴力致死怎么判
2021-03-15勞動爭議調解案例解析及實務指引
2020-12-10開具政審證明和無犯罪記錄證明需要哪些手續和材料
2021-01-19車輛撞死人后賠償標準
2020-12-11父母包辦婚姻合法嗎,包辦婚姻的法律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30沒收程序由中院管轄嗎
2021-03-14挪用公款罪如何認定
2021-02-05被公司辭退可以拒絕嗎
2020-11-15飛機延誤賠償標準有什么
2021-02-05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案例評析
2020-11-26保險法的修改與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改造
2021-01-20交通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10保險合同解除
2021-02-16保險與法:車輛定損誰說了算
2020-11-17走人行道撞了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2-15開車撞樹上保險怎么賠
2020-12-01保險標的所有權轉移的認定
2021-01-25保險網簽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1一般保險公司多長時間可以賠付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