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民事案件中,都涉及到財產侵權。比如撕毀合同導致對方損失。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構成財產侵權的,當事人要承擔民事賠償。在賠償方面,雙方經常發生糾紛,協商不成的還可能通過打官司解決。那么,財產損害賠償侵權原則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跟隨小編具體了解下。
一、財產損害賠償侵權原則是什么?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侵權損害賠償的原則主要有四項原則。
1、全部賠償原則。
即侵權行為人對因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的大小,應以其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為依據,予以全部賠償。
2、限定賠償原則。
主要適用于一些特殊侵權損害。如《國家賠償法》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造成公民身體傷害的誤工損失,“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最高額為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5倍”;“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
3、懲罰性賠償原則。
主要適用于侵犯知識產權和產品責任。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
4、衡平原則。
即在確定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時,應考慮諸如當事人的經濟狀態等因素,使賠償責任的確定更公正、公平。
二、侵權和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侵權是對某個人的民事違法行為;而犯罪,則是違反國家所保障之利益之規定,對個人,社會或國家的違法行為。二者主觀過錯方面存有較大差異。 侵權之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而且通常只需認識到自己可歸責性即可,并不需要認識到自己行為所可能帶來的實際損害。而刑法上的過失不僅僅要認識到自己行為可歸責性(違法性),還要意識到自己行為可能引起的危害結果。但是侵權行為法和刑法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最大的相似點是它們都侵犯的對象都是某種權利。
綜上所述,財產侵權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應該是賠償,財產損害賠償侵權原則有全額賠償、懲罰賠償及限定賠償等。一般來說,在財產糾紛案件中,全額賠償原則應用的最多。當事人按照造成損失的實際金額賠付,承擔全部責任。而懲罰賠償主要應用于知識產權糾紛中。
淘寶知識產權侵權的類型有哪些?
環境侵權責任認定有哪些基本規則
學校和教師常見的侵權行為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賠償不起房屋抵押合同可以作為賠償嗎
2021-03-17買的新房應如何進行驗收
2021-01-16涉外婚姻移民的具體規定有哪些
2020-12-22公司名稱變更稅務流程需要多長時間
2020-12-30商標被部分駁回如何處理
2020-11-202020年最新死緩最少服刑多少年
2020-12-22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能否要求重新仲裁
2020-12-13中年人離婚協議書該如何書寫
2021-02-05如何應付房屋租賃中易見的法律糾紛
2020-11-26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
2020-12-21調崗時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1學生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6人身保險合同怎么寫
2020-12-15保險合同中的附加險條款如何生效
2020-12-20公眾責任保險理賠時需要提供什么
2021-02-07藥品超出保險條款范圍 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償
2020-11-24侵權糾紛能否列保險公司為被告
2021-02-11司法鑒定保險傷殘標準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2020-12-15CIF價格條件下貨運保險發生貨損如何索賠
2021-02-16出讓方可以解除土地出讓合同嗎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