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損害賠償屬于侵權嗎?
屬于。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1、《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2、《侵權責任法》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財產損害賠償的原則
一、全部賠償是侵權損害賠償的基本規則,指的是侵權行為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大小,應當以行為所造成的實際財產損失的大小為依據,全部予以賠償。換言之,就是賠償以所造成的實際損害為限,損失多少,賠償多少。
全部賠償是由損害賠償的功能所決定的。既然損害賠償基本功能是補償財產損失,那么,以全部賠償作為確定損害賠償責任大小的基本原則,就是十分公正、合理的。
適用全部賠償原則應當特別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確定損害賠償數額即賠償責任的大小,只能以實際損害作為標準,全部予以賠償而不是以過錯程度或者社會危害性大小作為標準。只有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時候,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才起重要的作用。
第二,全部賠償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財產損害中,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都要全部賠償。在人身損害中,造成的財產損失也有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不過,人身損害賠償是按照確定的賠償項目進行的,因此區分人身損害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沒有實際意義。
第三,全部賠償應當包括對受害人為恢復權利、減少損害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損失的賠償。值得研究的是,訴訟費用的支出是為恢復權利的必要支出,應當計算在全部賠償的項目當中。
第四,全部賠償所賠償的只能是合理的損失,不合理的損失不應予以賠償。
二、財產賠償原則
財產賠償也是侵權損害賠償的基本規則之一,是指侵權行為無論是造成財產損害、人身損害還是精神損害,均以財產賠償作為唯一方法,不能以其他方法為之。
確立財產賠償規則的根本目的有以下三點:第一,對于財產損害,只能以財產的方式賠償,不能用其他任何方式賠償。第二,對于人身傷害,也只能以財產的方式予以賠償,不能用其他方式賠償,而不是類似于同態復仇的方式進行補償。第三,對于精神損害,無論是否造成經濟損失,都應當以財產賠償。
確認財產賠償規則,就是明確侵權行為造成的一切損害,都必須以財產的方式予以賠償。從這一規則出發,處理一切侵權損害賠償案件,都必須公平、合理,體現等價有償的原則。受害人因損害而得到的賠償,恰好是能夠填補實際損害,不能賠償不足,也不能使之不當得利。同時,判令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也與其造成的損害相適應,不能讓其負擔過重的賠償責任。
三、損益相抵原則
(一)損益相抵的概念及特征
損益相抵,亦稱損益同消,是指賠償權利人基于發生損害的同一原因受有利益者,應由損害額內扣除利益,而由賠償義務人就差額予以賠償的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規則。
損益相抵的法律特征是:其一,損益相抵原則是損害賠償之債的原則,適用于一切損害賠償責任確定的場合,不僅是侵權損害賠償的規則,也是違約損害賠償的規則。其二,損益相抵原則是確定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范圍大小及如何承擔的原則。它不是解決損害賠償責任應否承擔的規則,而是在損害賠償責任已經確定應由加害人承擔的前提下,確定加害人應當怎樣承擔民事責任,究竟應當承擔多少賠償責任的規則。其三,損益相抵所確定的賠償標的,是損害額內扣除因同一原因而產生的利益額之差額,而不是全部損害額。其四,損益相抵由法官依職權行使。在訴訟中,法官可以不待當事人主張,徑以職權,根據確認的證據,適用該原則。
(二)損益相抵原則的構成
在侵權責任中損益相抵的構成,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1.須有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成立
構成損益相抵,必須以損害賠償之債的成立為必要要件。沒有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成立,亦即缺乏損害賠償之債的要件,尚未構成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不具備此要件。
2.須受害人受有利益
這是損益相抵的必備要件。如果受害人未因受損害而受有利益,則無適用損益相抵的余地。此種利益,包括積極利益和消極利益。前者為受害人現有財產的增加,后者為應減少的財產未損失。應當扣減的利益包括:物的毀損而發生的新生利益,實物賠償新舊相抵的利益,原應支出因損害事實的發生而免支出的費用,原無法獲得因損害的發生而獲得的利益,將來的多次賠償給付改為現在的一次性給付的中間利息。
3.須有構成損害賠償之債的損害事實與所得利益問的因果關系
在具體判斷因果關系的構成時,基于同一賠償原因所生直接結果的利益,成為不可分離或合一關系者;基于同一賠償原因所生間接結果,彼此之間或者與直接結果為不可分離或合一關系者,均為有相當因果關系。通常認為不具有相當因果關系者,為損害與利益無適當關系,因此不得適用損益相抵原則。
(三)損益相抵計算方法
損益相抵的計算與折抵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用:
第一,損害造成的損失與利益均可以金錢計算時,直接相減,扣除利益,直接賠償差額。賠償計算公式是:
賠償數額=原有價值—原有價值/可用時間×已用時間—新生利益
第二,對于損害造成的損失已經金錢賠償者,應當由賠償權利人將新生之利益退還給賠償義務人,實行損益相抵。
第三,實物賠償,新舊物的差價,應由賠償權利人退還賠償義務人,否則權利人對差價為不當得利。
第四,返還原物,對所得消極利益,應退還返還義務人。例如侵占他人耕牛,應負返還義務,對侵占期間受害人所受損失,亦應予以賠償,但受害人在侵占期間減少草料、喂養人工等費用,應作為消極利益,從中扣除。
第五,在人身傷害致殘、致死的場合,賠償義務人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或其他間接受害人應定期給付生活補助費的,如果要把將來的多次給付變成現在一次性給付,應當依霍夫曼計算法扣除中間利息。
霍夫曼計算法的計算要點是:為了計算n年后的每年給付金額A的現在價額x,其利率為r,則計算公式為:
X=A (1 r·n)
四、過失相抵原則
過失相抵,是在損害賠償之債中,基于與有過失的成立,而減輕加害人賠償責任的規則。侵權行為的與有過失同樣適用過失相抵原則。
(一)與有過失
與有過失在我國侵權行為法中曾經稱為混合過錯,大陸法系侵權法稱之為與有過失,英美法系則稱之為共同過失。混合過錯的概念源于前蘇聯民法理論,這種概念無法概括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行為受害人也有過錯的情況,因此,將其稱為與有過失是最準確的。
侵權行為法上所說的與有過失,是指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的發生或擴大,受害人也有過錯的情形。
與有過失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雙方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混合。在使用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情況下,與有過失的表現是混合過錯,不僅加害人一方有過錯,受害人一方也有過錯。但是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行為中,則不具有這樣的情形。
第二,損害發生的原因事實相混合。在與有過失中,雙方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共同原因,都對損害事實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兩種行為互相配合,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
第三,受害人一方受有損害。與有過失是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的不當(或不法)行為導致一方當事人遭受損害,而不是雙方受有損害。在實踐中,有相互致損的情況,即雙方當事人因各自的過錯相互造成對方損害。這實際上是兩個侵權行為交織在一起,而不是混合過錯,不能適用混合過錯的原理處理。
(二)過失相抵原則的適用
適用過失相抵,應當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對于加害人的責任,應按照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要求來確定;對于受害人應負的責任,其構成須具備三個要件:
第一,受害人的行為系損害發生或擴大的共同原因。共同原因,是指受害人的行為與加害人的行為共同作用,促成了一個損害結果的發生或擴大,或者是受害人的行為作用于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上,使其繼續擴大。
第二,受害人的行為須為不當,即為自己利益或在倫理的觀念上為不當,不必行為均為違法。
第三,受害人須有過錯,包括受害人的代理人的過錯,亦成立混合過錯。
實行過失相抵原則,應當通過過失的比較和原因力的比較。在此基礎上,依比例確定雙方當事人各自的責任比例,依此減輕加害人的責任。
比較過錯,是指在混合過錯中,通過確定并比較加害人的過錯程度,以決定責任的承擔和責任的范圍。具體的方法是:將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具體確定為一定的比例,從而確定出責任范圍。對損害后果應負全部責任者,其過錯比例為95%以上;對損害后果應負主要責任者,其過錯比例為51%以上;對損害后果應負同等責任者,其過錯比例為50%;對損害后果應負次要責任者,其過錯比例為49%以下;過錯比例不足5%的,免除其賠償責任,不適用過失相抵原則。
確定過失責任的輕重,應根據注意的內容和注意標準來確定。據此,首先要確定雙方當事人所負注意的內容,確認哪一方負有特殊的注意義務;其次,如果雙方當事人并不應負有特殊的注意義務,則應依“謹慎人"的標準衡量雙方的行為,以決定雙方的過失和過失輕重。通用的標準,是故意重于重大過失,重大過失重于一般過失。
綜合上面所說的,財產損害賠償一般就是針對于他人因做了違法的事情而導致了對方的財產受到了很嚴重的損所給的一筆賠償款,財產損害的賠償標準一般是按照損失多少賠償多少的原則來進行,所以,在出現了此種情況一定要用正規定的法律途徑來解決。
財產損害賠償鑒定標準是怎樣的
財產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激勵是一種融資嗎
2020-11-15盜竊多少錢才構成犯罪和判刑
2021-02-14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應當遵循什么規定是什么
2021-01-18非法同居有罪嗎
2021-01-07發生交通事故,警察怎樣劃分責任歸屬
2020-12-21起訴離婚起訴書誰給寫更為合適
2021-02-27遺產的范圍有哪幾種
2020-12-09商家履行不了合同怎么賠償
2021-02-23工程勞務分包合同是否有效
2020-11-29公司不承認與員工有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1-02-03什么是定期壽險,哪些人適合購買定期壽險呢
2021-01-14團體意外傷害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14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案例分析
2021-02-20如何訂立海上保險合同
2021-02-10掛靠單位買保險車主該向誰索賠
2021-03-05保險受益權問題研究
2021-03-12什么是自留保費
2021-01-18土地出讓轉讓的流程
2021-02-18耕地轉包合同書怎么寫
2021-03-21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明細是否能公開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