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守法經營、正當競爭的經營者,我國出臺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詳細規定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范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指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的、從事營利性服務的個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這項規定闡明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范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分為三類: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人。其中,“法人”包括有三類:企業的法人、事業單位的法人、社會團體的法人。需要說明的是,事業單位的法人是指根據法律,享有進行經營活動的資格、進行企業化經驗的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的法人是指根據法律享有經營資格、進行營利性活動的社會團體法人。“其他經營組織”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可以進行營利性活動但是并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以個體工商戶為例,“個人”是指依照法律從事服務行業或者進行商品經營的自然人。營利性服務,即以營利為經營目的、為消費者提供勞務的經營活動。商品經營,即以營利為經營目的商品交換轟動。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規定了11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包括4種限制競爭行為和7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限制競爭行為的主題通常包括公用企業、合法獨占地位的經營者、政府及政府所屬部門。最常見的限制競爭行為有經營時附加不合理的條件、在招標投標的時候進行非法串通。
不正當競爭行為則包括以下7種:
1、假冒他人已注冊的商標、混淆知名商品、不經允許擅自使用企業名稱、冒用或偽造場地和質量標志的混淆行為;
2、為了爭取交易機會,暗中給予可以影響交易的相關人員好處或財務的商業賄賂行為;
3、產品進行不實宣傳、散布虛假信息、進行虛假宣傳的虛假宣傳行為;
4、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5、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進行商品銷售,通過低價傾銷與競爭對手進行競爭的低價傾銷行為;
6、附贈消費者獎勵、獎勵購買者抽獎的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7、詆毀競爭對手商譽的詆毀商譽行為。
若生產者滿足《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主體的界定并具有以上不正當競爭行為,即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的主體。
不正當競爭的判斷標準有哪些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完善與知識產權保護
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細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自書遺囑是立遺囑人死了才生效嗎
2021-01-01婚前財產公證費用的標準
2021-03-20行政賠償是法定賠償嗎
2020-11-11搬運視頻侵權嗎
2020-11-07未成年孩子名下的房產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2-10訴訟離婚程序怎么走
2021-01-01維持原判是一審生效還是二審生效
2021-03-26銀行監督機構從業人員需承擔哪些法律職責
2021-02-17簽訂代理合同是否需要繳納印花稅
2021-02-08員工的試用期工資是多少
2020-11-10賠償金和經濟補償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2-14試用期的特殊規定有哪些
2021-03-06勞動糾紛勞動局該不該管
2021-01-01辭退福利算工資嗎
2021-01-12非直系親屬可以做投保人嗎
2021-02-12解除保險合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18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被判賠償
2021-01-12土地出讓轉讓的流程
2021-02-18航拍圖在征地拆遷中起什么作用
2020-11-29要拆遷了,在樓上修了閣樓,算是搶建嗎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