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犯名譽權要件是什么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 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 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 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 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 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 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筆者認為,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二、名譽侵權承擔責任的方式
民法通則規定,名譽侵權主要有四種承擔責任的方式。即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這些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1、停止侵害。所謂停止侵害,是指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尚在進行的情況下承擔的民事責任。人民法院在處理名譽權糾紛案件中,如果侵權人尚未停止侵權行為,辦案人員首先應當對其進行法制教育,勸其自覺停止侵權行為;如果侵權人既未停止侵權行為,又不接受批評教育,人民法院應責令其停止侵害;如果侵權人仍不履行,可以采取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迫使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
2、賠禮道歉。所謂賠禮道歉,是指侵權人向受害人承認其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誠懇認錯并表示歉意。有人認為采取這種方式可以單獨對受害人進行,也可以當眾進行,筆者認為應當眾進行。因為,如果侵權人沒有當眾實施損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就構不成侵權后的影響面,當然可以不用當眾向他人賠禮道歉,但如果侵權人當眾實施了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給受害人在群眾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而侵權人向受害人賠禮道歉不當眾進行的話,就達不到給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目的。因此賠禮道歉,從消除影響角度講,必須當眾進行。
3、賠償損失。所謂賠償損失,是指因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時應承擔民事責任。賠償損失分財產損失賠償和精神損失賠償。財產損失賠償數額,應按受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失計算,實際損失無從計算的,可按通常平均減少的收入計算。精神損失是一種無形損失,它無法用價值和貨幣計算。在適用精神賠償時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①、用經濟懲罰手段來制裁侵權人。對受害人是一種撫慰,對侵權人是一種教育手段,讓他拿錢買教訓。②、賠償時,應考慮受害人名譽損害程度和精神痛苦導致身體健康受到的影響程度。③、考慮侵權人過錯程度主要看社會影響后果。④、考慮侵權人的經濟能力。
4、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指公民和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不法侵害地,有權通過人民法院要求侵權人在影響所及之范圍內以公開形式承認侵害過錯,澄清事實或者解除、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恢復未受損害時社會對其品行,才能和信用的良好評價的責任措施。侵權人在多大范圍內造成了影響就應當在多大范圍內消除影響。
對于名譽侵權,最常見的兩種情況就是侮辱和誹謗,而這樣的行為若是情節達到規定的嚴重程度,則此時可能會認定為侮辱罪、誹謗罪,也就是侵權行為會從一般的違法行為轉變為刑事犯罪,意味著之后侵權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更重,除了有民事責任外,同時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侵害名譽權立案標準是什么?
侵犯名譽權的證據有哪些
侵犯名譽權起訴狀格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發生后交警隊認定期限
2021-01-07公證可以增加借款合同法律效力嗎
2021-01-03行政訴訟公民原告資格能否繼承
2021-01-22工作時間摔了一跤算工傷嗎
2020-12-11輕微傷鑒定標準流程有哪些
2021-02-14如何計算商標侵權賠償
2020-12-01房產怎樣解除預抵押
2021-02-03反擔保不動產未經抵押登記有效嗎
2020-12-24房屋被別人做了擔保怎么辦
2020-11-29車禍私了要去交警隊簽什么協議
2020-12-22解決民事糾紛有幾條途徑
2020-12-30夫妻雙方怎樣做能不承擔對方債務?
2021-02-23老人留下的宅基地算遺產嗎
2021-02-27軍人撫恤金能否被凍結執行
2020-12-29房產己給贈與稅出售還付所得稅嗎
2021-02-18勞動合同糾紛管轄法院
2020-11-29口頭辭職合不合法
2020-11-09辭職后可否進行勞動糾紛仲裁
2021-02-13什么情況被公司辭退不能勞動仲裁
2021-01-03保險公司有哪些重點問題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