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在此類侵權案件中,由于受害人往往因為受科學知識或技術手段的限制,對污染的發生和危害程度難以有準確的認識和了解,由受害人提供證據來說明自己所受損害以及損害程度在客觀上確實存在相當的難度和實際障礙。因而加害人是否有故意或者過失不再成為受害人證明的對象。環境污染賠償糾紛的舉證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中的證實對象主要包括:
構成損害賠償責任,必須具備4個要件:1、侵害行為;2、損害結果;3、行為人的過錯;4、侵害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四大要件就是需要通過舉證加以證實的對象。
2、環境污染受害人的舉證責任
污染受害人必須就以下事項舉證:
①存在污染損害行為,而且該污染損害行為是其指控的加害人實施。
②自身遭受了污染損害,并因此承受了直接損失。“直接損失”應當包括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
3、環境污染加害人的舉證責任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新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4條第(3)款,環境污染賠償糾紛的加害人應就兩方面事項承擔舉證責任:①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②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關于污染損害的免責事由,我國環境法律已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情形:①不可抗力,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劫難,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舊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于承擔責任;②污染損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過失所引起的,由第三者承擔責任;③污染損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排污單位不承擔責任;④由于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失的,有關責任者依法免于承擔責任。
關于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排污企業最具舉證能力加以證實。
所謂的因果關系是人們從長期實踐經驗中所總結出來的就前后兩種現象所存在的帶有內在規律性的必然聯系。根據經驗來看,如果前一現象必然導致后一種現象出現,那么這兩種現象之間就存在因果關系。若加害人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實不存在因果關系,則加害人應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在這種情形下,將推定存在因果關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身損害死亡賠償金怎么算
2021-03-09銷售數據是否屬于商業秘密
2021-01-06交通事故認定工傷怎么賠償
2021-03-02探望權義務主體的協助義務是什么
2021-01-05沒有戶口本不能領結婚證有哪些招兒
2021-01-17行政處罰書下達多久可以執行
2021-02-26仲裁授權委托書格式范本
2021-03-06夫妻共同財產可以贈送給親人嗎
2021-03-22轉繼承效力如何規定
2020-12-12怎樣預防倉儲合同糾紛
2021-03-03培訓班的安全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6工傷期能辭退嗎
2021-01-03學生死在學校,學校有沒有責任
2020-11-10股東之間能有競業限制嗎
2021-01-13煙臺市企業職工勞動關系轉移
2021-02-02試用期交押金合法嗎
2021-02-19拖欠員工工資賠償范圍是怎樣的
2020-12-31有侵權責任人意外險還要賠嗎
2021-02-07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與人壽保險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1-12定值保險合同和不定值保險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