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意施惠第三人損害賠償金由誰支付?
好意施惠第三人損害賠償金由好意施惠者支付,好意施惠的施惠方,因其故意或過失侵害他方的權利,原則上仍應就其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過失應就個案進行合理認定。如讓親友搭乘順車,施惠人駕車違規發生車禍致搭車人受傷,仍應依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有觀點認為,好意施惠屬于“無償”,應于施惠人于故意或重大過失情形下負損害之責。王澤鑒先生認為:好意施惠關系,尤其是在搭便車的情形,好意施惠的施惠人原則上仍應就其“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負損害賠償責任,惟過失應就個案合理認定之。對他人生命身體健康的注意義務,不能因其為好意施惠而為減輕,將其限于故意事重大過失。王先生的觀點值得贊同。
二、好意施惠的判斷標準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實。如買賣、借款、承攬合同等,都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法律行為雖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但人基于內心的意思而發生的行為,未必都是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人基于內心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
與法律行為不同,好意施惠的行為也是基于一定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但行為人不具有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效果意思。債的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負法律上義務的意思。但在實務中,經常難以區分,通常有償的約定應當認為是債的關系;而無償的約定,應當看受益人的相對人,對該約定有無特別利益而定,如借貸、贈與、委任、寄托等。若當事人并無受其約定拘束之意,則為好意施惠關系,邀請友人散步或參加宴會等。在無償的約定情形,當事人究竟有無受拘束之意,亦即究竟意在成立合同,或僅為好意施惠關系,應解釋當事人的意思,斟酌交易習慣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相對人的觀點加以認定。
好意施惠的行為并非是以獲得經濟報酬為目的的,而是想要與他人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雖然在其施惠時可能并沒有想要侵犯他人的權利,但是無疑之中可能會致使他人受到損失,此時若是其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就一定需要支付相應的經濟賠償金。
如何區別贈與合同與好意施惠?
交通事故中好意施惠方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施惠發生損害施惠人是否承擔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婚姻財產法院怎么判
2021-02-03人身損害中涉及財產損失如何認定
2020-11-09資產拍賣程序的中止和終止
2020-11-30父母離婚后,子女是否有權因學費增加要求不與自己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增加撫養費
2021-03-23民事合同欺詐會否判刑
2021-01-19唯一住房被認定為危房有補貼嗎
2020-11-29勞動爭議案件辦案指南
2020-11-16遲交保險費會有哪些后果
2021-01-05了解人壽保險的受益人的知識
2021-03-11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1-03飛機延誤后起飛前還可以購買航班延誤險嗎
2021-01-15如何兌現投保人與保險人對保險合同的履行職責
2020-12-27保險人說明義務與免責條款效力之關系辨析
2021-02-04外資保險公司因解散清算公告內容要核準嗎
2020-11-10荒山承包協議怎么寫
2020-12-26對拆遷戶能強制斷水停電嗎
2020-11-09房屋拆遷如何安置傷殘老人
2021-02-22收取拆遷補償費的會計處理是怎樣的
2021-01-07出嫁女兒能否分娘家拆遷補償房
2021-02-08公租房拆遷后如何分配以及相關問題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