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意施惠非法律事實嗎?
不是法律事實,只能作為事實行為,是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好意施惠是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由當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關系。其旨在增進情誼的行為。
事實行為,例如,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最根本的區別在于行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是民事行為,否則,就是事實行為。我國理論上,一般認為以下情況為好意施惠:搭順風車到某地、火車過站叫醒、順路投寄信件、邀請參加宴會或郊游等。
二、好意施惠的判斷標準
法律行為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實。如買賣、借款、承攬合同等,都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法律行為雖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但人基于內心的意思而發生的行為,未必都是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是指人基于內心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
與法律行為不同,好意施惠的行為也是基于一定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但行為人不具有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效果意思。債的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負法律上義務的意思。但在實務中,經常難以區分,通常有償的約定應當認為是債的關系;而無償的約定,應當看受益人的相對人,對該約定有無特別利益而定,如借貸、贈與、委任、寄托等。若當事人并無受其約定拘束之意,則為好意施惠關系,如約定讓親友搭乘順車至某地,受同事或友人囑咐代購某物,邀請友人散步或參加宴會等。在無償的約定情形,當事人究竟有無受拘束之意,亦即究竟意在成立合同,或僅為好意施惠關系,應解釋當事人的意思,斟酌交易習慣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相對人的觀點加以認定。
對于好意施惠的具體情況應當由司法機關來進行合法的認定處理,對于好意施惠行為造成了他人傷害的,可以也需要承擔部分的責任,但對于好意施惠的相關情況是不能認定為違法的行為,或者直接導致相關傷害發生的原因的。
替人保管是否構成好意施惠
如何區別贈與合同與好意施惠?
執行好意施惠能否減輕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用人單位勸退怎么經濟補償
2021-03-12商品房拆遷如何安置
2020-12-22未婚生子男方不給撫養費有什么后果
2020-11-09送達方式有幾種
2021-02-20交通事故糾紛
2021-01-11撫恤金的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02擔保責任期限中止的規定
2021-02-24遺產繼承沒有第一第二繼承人如何繼承
2021-01-09轉換和回購的核算方法有哪些
2021-02-22找中介買房注意哪些事項
2020-11-10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規定是什么
2020-12-17勞動關系轉移申請書
2020-11-18帶薪年休假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3-06什么是保險公估人
2021-02-18本案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具有效力
2021-02-15什么是保險合同
2021-03-21失業保險基金損失是否可以追回
2021-03-23租車公司的車沒有買保險怎么賠償
2021-03-20發生車禍后保險都賠哪些費用
2020-12-05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