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李某于2008年6月向某科技公司借款30萬元,次月李某歸還了7萬元,尚欠某科技公司23萬元,該公司經多次追收未果,遂將李某告上法院,要求李某歸還欠款。訴訟中,李某承認借款屬實,同時辯稱其不還款是基于不安抗辯權的原因,因為該科技公司的財務管理混亂,經營停止,其作為該公司股東之一,對公司法定代表人管理公司缺乏信心,待不安抗辯權原因消失后,再歸還借款。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不符合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條件,對其主張不予采納,判決支持科技公司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
《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該條規定的就是不安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是基于合同雙方互負債務的情形下,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存在《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本案的借款合同關系屬單務合同,某科技公司對李某無負有債務,因此,李某不能主張不安抗辯權拒絕還款。
合同履行抗辯權可分為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在他方未為對等給付之前,有權拒絕自己的履行。合同法第66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后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即依照誠信原則,當事人必須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無權要求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同時在對方當事人未按合同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也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同時履行抗辯權一般適用于買賣、租賃、互易等雙務合同中,但其有嚴格的構成條件:
(一)須當事人在同一合同中互負債務。此條件包含兩個含義:第一,即當事人相互間的債務是基于同一合同關系。如果當事人間的債務不是基于同一合同,則不適用同時履行抗辯。第二,需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如果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僅享有權利不負擔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僅負擔義務不享有權利,則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同時需要明確的是,當事人之間互負的債務必須具有對價或牽連關系,即其債務之間互為條件、互為牽連。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債務沒有牽連性,則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
(二)須雙方的債務均已屆清償期。由于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條件之一是,當事人雙方的債務必須同時履行,否則不構成同時履行抗辯,因此清償期對雙方債務來講是同一的,也就是說,雙方債務一定是同時到期。此外根據該條件的要求,當事人雙方的債務必須已屆清償期,否則任何一方當事人均無權要求對方履行,從而也無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的余地。
如果當事人雙方明確約定了債務清償期,則很容易判斷債務是否到期,進而判斷是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但是,如果當事人對債務履行期未作約定,或者只約定了一方的債務履行期而未約定另一方的債務履行期,那么是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則需要加以研究。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對債務履行期限約定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予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所以,如果當事人對其債務履行期均未作約定,則可以認為雙方的債務履行期相同,一方不履行債務而要求對方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如果只約定了一方的債務履行期而另一方的債務履行期未約定,則需要通過判斷一方的債務履行期對于另一方履行債務來講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則可以認為雙方之間的債務成立同時履行,可以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否則不能成立同時履行抗辯。
(三)須對方未履行債務。雙務合同中,當事人要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以對抗對方當事人的履行請求,必須是對方當事人未履行債務。如果對方當事人已履行債務,則未履行的一方不得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對這一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非常清楚。值得研究的是,如果一方當事人已履行了大部分義務,尚剩一小部分義務未履行,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則另一方當事人是否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來拒絕履行自己的主要合同義務。筆者認為,由于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的法律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因此,對此情況則應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加以判斷。具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完全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導致對方當事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則對方當事人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第二,如果當事人間的債務可以分割,則在一方當事人未完全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在對方未履行的部分或者有瑕疵的部分內,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第三,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完全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有瑕疵,不影響另一方當事人合同目的的實現,且義務不可以分割,則可以認為另一方當事人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因此依法不能行使。
(四)須對方的履行是可能的,如果對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義務,則當事人不能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是適用免責規定或者違約規定進行處理。
例如,2001年3月,上海市某房地產企業與廣州市某建筑幕墻公司簽定了價值1100萬元的玻璃幕墻施工總承包合同。合同約定:按工程進度計劃日期,同時施工并同時支付工程款。合同實施后,房地產企業發現該幕墻公司施工能力不足,并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由此引起房地產企業的警覺,向該幕墻公司提出了質疑,并且提出不再按原合同同期支付工程款。由此雙方發生了爭議,按合同的爭議條款,經仲裁裁決,房地產企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成立,鑒于該幕墻公司已無能力繼續按期履行合同,裁決解除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法律特性上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為了保護準備履行義務的一方不至于在履行后不能得到對待履行。事實上,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1)目的不同。留置權以擔保合同債務履行為目的。留置權是債權未受償前,留置對方財產,目的在于經過約定期限以后,債務人仍不支付其應付款項時,可依照法律規定,以留置的財產折價或是以變賣該財產的款項優先受償。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發生和行使主要在于促使雙方同時履行,以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2)性質不同。留置權是擔保物權,是為擔保債務人履行其合同債務而由法律規定的權利。留置權人可以按照留置的債務人的財產價值優先受償,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為對抗權,不具有物權性質,它只能對抗雙務合同中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拒絕履行其義務,所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不產生優先受償的問題。
(3)根據不同。留置權的發生必須是一方按照合同約定占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款項超過約定期限。也就是說,在留置權發生時,一方已占有對方的財產。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發生的根據是雙務合同在債務履行上的牽連性,在對方未履行給付義務時,才可行使抗辯權。因此在抗辯權發生時一方是不可能占有對方的財產的。
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區別表明,不可以將法律關于留置權的制度簡單地適用于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情形。
二、不安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中,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時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并且在后履行方于一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擔保時解除合同的權利。它是兼有抗辯權與形成權性質的復合性權利,而且是一種積極性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8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第六十九條規定: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不安抗辯權的構成條件:
(一)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不安抗辯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樣,均只能發生于雙務合同。因此,單務合同以及不完全的雙務合同均不能產生不安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適用的雙務合同屬于異時履行。異時履行是指雙方履行存在的時間順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后履行。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對一些買賣合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一般采用同時履行主義。而對于以下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除當事人有特別規定外,應采用異時履行主義,這些合同包括租賃、承攬、保管、倉儲、委托、行紀、居間等。
(三)先履行方債務已屆清償期。如果履行期未屆至,先履行方只能暫時停止履行的準備,無從停止履行。
(四)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1.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①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②喪失商業信譽;③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④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⑤其他情形。
2.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在大陸法系各國,后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于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后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采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筆者認為,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后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于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采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3.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
不安抗辯制度的構成要符合嚴格的條件,要防止當事人濫用。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應負擔兩項附隨義務,即通知義務和舉證義務。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而中止自己的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有主張不成立而承擔違約責任的危險。
希望可以幫您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訴訟離婚糾紛要多久判離
2020-12-20股權激勵授權日多長時間
2021-01-29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對P2P平臺有哪些影響
2021-01-12交通事故賠償款對方不給怎么辦
2021-01-12侵權行為會影響企業征信嗎
2020-11-25小產權房的物權轉移的生效要件是什么
2021-02-13企業要求合同變更,員工不同意如何處理
2020-11-25公司倒閉法人有什么責任
2020-12-05不滿半年被裁員要怎么補償
2020-12-14五一勞動節三倍工資有幾天
2021-01-04保險公司未具體告知投保人保險合同條款不能免責
2020-12-06開車撞樹上保險怎么賠
2020-12-01購買車險要注意規避哪些“免賠”風險
2021-02-14對初步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當提交的文件有哪些
2020-12-30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保險代理合同
2021-01-31如何通過拆遷維權獲取最大利益
2021-03-08自建房只有房產證拆遷補償多少錢
2021-02-23租賃廠房拆遷補償歸哪個所有
2020-12-01佛山瀾石舊改:新鴻基地產刷新多個記錄
2021-01-18危房改造政策補助對象有哪些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