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合同簽訂以后,受托人根據合同為委托人辦理委托事務,必然要和第三人發生聯系,并且受托人往往是以委托人的名義從事活動,實際行為的后果也歸屬委托人,這里實質上形成了一個代理關系,因此,委托和代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國民法典即把受托人代理委托人處理事務視為委托合同的當然效力。德國民法典把委托作為合同的一種放在債編中,而將代理作為一項民事基本制度放在總則編中,這種立法體例為以后各國民法典所效仿,如日本民法典、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蘇俄民法典等。
代理,依照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其活動還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事人僅憑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能充分享受進行自由商品交換的權利。法律規定民事主體可以借助他人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使被代理人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點與多個相對人訂立合同,同時也避免了其專業知識、能力的不足,這正是代理制度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之所在,也是代理制度的存在價值之所在。上述代理的立法定義和理論價值闡述已經清楚地表明代理實際上是解決代理人在何條件下可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行為,以及引起的法律后果歸屬問題。
代理既然是由代理人代本人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的,則與受托人為委托人處理事務同屬為他人服務,二者在此點上相類似。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1)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能包括事實行為;而受托人受托處理或管理的行為可以包括事實行為。(2)代理屬于對外(即本人與代理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也就無所謂代理;而委托則屬于對內關系,即其存在于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第三,代理關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權屬于單方法律行為;而委托合同為雙方法律行為,委托合同的成立應有受托人承諾,若受托人不為承諾,則合同不能成立。
委托合同與代理合同雖為不同的制度,但二者也有聯系。如果委托人所委托的事務須對外為法律行為時,則一般都有代理權的授予。于此情況下,委托合同也就成為代理中的基礎關系,代理不過是受托人處理受托事務的一種手段。但并非在任何情況下,代理都以委托合同為基礎關系,都伴隨委托合同而生。有委托合同而無代理,或者雖有代理而無委托合同的情形,也并不鮮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逾期交房違約金標準
2021-02-09以公司盈余資產支付股權受讓款是否構成抽逃注冊資金
2021-02-24代加工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2021-02-19不動產證是哪三證合一
2020-11-15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方法是什么
2021-02-28離職公司押放工資算違法嗎
2020-11-27在商場內滑倒受傷后怎么辦
2021-01-11二手房購房定金合同范本
2020-12-28拿到公證書后怎么過戶
2020-12-26私人集資房是否可以買,私人集資房合法嗎
2020-12-09集資房上市需要交納什么費用
2021-03-25圓珠筆簽訂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2-18崗位變更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2020-12-06正常離職有沒有補償金
2021-02-18怎樣才能守法跳槽
2020-11-26私人老板欠工資如何要
2020-12-16人壽保險理賠的相關標準有什么
2021-01-09理財保險的種類
2021-01-14詳解旅游保險有哪些
2020-12-17自家車輛相碰三責險不賠償——三責險賠付范圍分析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