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合同簽訂以后,受托人根據合同為委托人辦理委托事務,必然要和第三人發生聯系,并且受托人往往是以委托人的名義從事活動,實際行為的后果也歸屬委托人,這里實質上形成了一個代理關系,因此,委托和代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國民法典即把受托人代理委托人處理事務視為委托合同的當然效力。德國民法典把委托作為合同的一種放在債編中,而將代理作為一項民事基本制度放在總則編中,這種立法體例為以后各國民法典所效仿,如日本民法典、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蘇俄民法典等。
代理,依照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其活動還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事人僅憑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能充分享受進行自由商品交換的權利。法律規定民事主體可以借助他人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使被代理人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點與多個相對人訂立合同,同時也避免了其專業知識、能力的不足,這正是代理制度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之所在,也是代理制度的存在價值之所在。上述代理的立法定義和理論價值闡述已經清楚地表明代理實際上是解決代理人在何條件下可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行為,以及引起的法律后果歸屬問題。
代理既然是由代理人代本人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的,則與受托人為委托人處理事務同屬為他人服務,二者在此點上相類似。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1)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能包括事實行為;而受托人受托處理或管理的行為可以包括事實行為。(2)代理屬于對外(即本人與代理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也就無所謂代理;而委托則屬于對內關系,即其存在于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第三,代理關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權屬于單方法律行為;而委托合同為雙方法律行為,委托合同的成立應有受托人承諾,若受托人不為承諾,則合同不能成立。
委托合同與代理合同雖為不同的制度,但二者也有聯系。如果委托人所委托的事務須對外為法律行為時,則一般都有代理權的授予。于此情況下,委托合同也就成為代理中的基礎關系,代理不過是受托人處理受托事務的一種手段。但并非在任何情況下,代理都以委托合同為基礎關系,都伴隨委托合同而生。有委托合同而無代理,或者雖有代理而無委托合同的情形,也并不鮮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2事實婚姻所生孩子是否違法
2021-02-17企業融資方式怎么規定
2020-12-19融資租賃設備能否再抵押擔保
2020-11-17長期使用他人贈送的未過戶車輛構成何罪
2021-03-21個人可以債務重組嗎
2021-02-19出軌生子財產怎么處理
2021-03-03交通事故賠償是否包括受害人父母的贍養費
2021-03-22民事執行的基本準則有哪些
2020-12-15合同糾紛是否能提起侵權之訴
2021-02-03什么是合同撤銷權
2020-12-01村民違法建房如何處罰
2021-03-09買二手房之前需要做哪些功課呢
2021-03-17合同終止協議書有效嗎
2021-01-29意外傷害保險理賠范圍是怎樣的
2021-03-26產品責任糾紛如何進行歸責
2020-11-27新車可以異地購買交強險嗎
2021-01-02不經被保險人同意能解除保險合同嗎
2020-11-29格式條款解釋規則在保險合同中的適用
2020-12-11從一起賠案看保險公估的幾個法律問題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