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稱為“發盤”、“發價”等,發出要約的人稱為“要約人”,接收要約的人稱為“受要約人”。
按照大陸法系,合同被定義為當事人的“合意”,要約則一般被定義為:“以一定契約之成立為目的之確定的意思表示”或者“是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另一方接受的意思表示。”大陸法系的民法理論認為,要約僅僅是一個希望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還不能算是法律行為。因為,法律行為是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法律行為,要約本身雖然會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但尚不能發生當事人所希望的成立合同的效力。也有的學者認為,要約在性質上是一種附條件的法律行為。要約人發出要約之后,要受法律規定的限制,不依規定不能撤回或者撤銷。如果對方承諾則協議達成,就必須按照達成的協議履行,違反協議就要承擔違約責任。
在英美法系,合同則被定義為“許諾”或者一系列的“許諾”,要約也被視為或者被定義為當事人所作的一種允諾。如“要約,實際上是要約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的一種許諾”。以“許諾”為要約下定義是不奇怪的,“許諾”或“諾言”(Promise)是英美合同法理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基本上是合同的同義語,如“合同是由法律強制履行的一個或一系列的諾言”。美國《合同法重述》也是這樣下定義的:“一個合同是這樣一個或一系列許諾,違背它,法律將給予補償;履行它,法律將通過某種方式確認是一種義務”。英美法合同理論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對價”(Consideration),要約是否有效以及合同是否有效取決于有無對價。P.S.阿蒂亞在他的《合同法概述》對要約的說明中說:“要約,實際上是要約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的一種許諾,而這種許諾有效的條件是承諾人應接受這個要約,并對這個要約支付或答應支付它的對價”。
以許諾給要約下定義從英美法來講可能是最貼切的,但在英美法也可以看到其它的定義方式。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4條規定:“要約是對即時進行交易的愿望的表達。這一表達能使一個通情達理處于受要約人地位的人相信,他或她只要對該要約表示同意,即接受該要約,就可以進行交易”。世界學生版教科書《合同法》(G.H.Treitel著,Sweet&Maxwell1995年版)也采納了這樣的定義:“要約是要約人希望就特定事項簽訂合同、并且一經受要約人承諾即受拘束的意思表示”。這兩個定義與大陸法的定義沒有什么差別。盡管存在不同的理論和不同的定義方式,我們可以知道,兩大法系對要約含義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因為說的是同一件事,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本條采取的是最通常和最簡單的定義方式: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青島天價櫻桃構成消費欺詐嗎
2020-11-08因環保禁養關停魚塘有補償嗎
2020-11-30行政賠償案件是否需要繳納案件受理費
2021-02-11工地上工人年齡不能超過多少歲
2021-02-04企業跨國并購有什么類型
2020-11-24如何預防拖欠工程款
2021-02-19新三板掛牌到上市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14父母包辦婚姻懲罰后果是什么
2021-01-01贍養費標準的法律依據有哪些,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付贍養費
2021-02-17不贍養老人的子女能分撫恤金嗎
2020-11-13遺產繼承怎么公證
2021-03-04學生在學校得了重病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19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糾紛哪個單位管
2021-02-20林地非法架設線路如何處罰
2021-03-12境外人員國內購房政策有哪些調整,外籍人士購房條件又有哪些
2021-01-15怎么公示規章制度才利于舉證
2021-03-20什么情形可申請取保候審
2020-11-28請長假會被辭退嗎
2021-02-27被公司開除依據勞動法怎么賠償的
2021-01-20定值保險合同和不定值保險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