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欺詐行為一般必須具備以下4個要件:
(I)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實際生活中,陳述錯誤事實并不少見,根據行為人的動機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行為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此時就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第二類是行為人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認為陳述的錯誤事實是真實的,即他主觀上并沒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此時不構成欺詐的主觀要件。但是如何區分行為人是否具有陳述錯誤事實的故意,卻非易事。這主要從行為人的行為動機、知識經驗以及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去認定。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為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例如將假冒偽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構成欺詐呢?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為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么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并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詐行為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扭送需要辦理傳喚手續嗎
2021-02-28直播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23安全生產法規定員工的權利有哪些
2020-12-03合伙企業的相關法條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020-12-17非法校園貸報警能追回嗎
2020-11-14扣押勞動者工資作為保證金的勞動合同無效
2021-03-18離婚小孩多大有選擇跟誰的權利
2021-01-26往年贍養費能追訴嗎
2021-03-12指定管轄的特殊原因是何種情況
2020-12-02房產抵押給個人還能查封嗎
2021-02-23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的差別有哪些
2021-01-02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資金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17消費合同多久生效
2021-03-01女子水上樂園溺亡游樂園有責任嗎
2020-12-06集資房資格轉讓金屬于什么性質
2021-02-20誰能申請訴前停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2020-11-26醉駕拘役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11試用期離職一直不批怎么辦
2021-03-21員工簽訂七天無工資試用期是否合法
2021-01-12飛機延誤險怎么買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