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我們可以對以上規定做以下分解:
一、“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直接故意”。即行為人不但明知自己的行為結果,并且追求了自己行為的結果。譬如說故意殺人、故意傷害。
二、“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確定的故意”。屬直接故意之一種。即行為人對行為所要產生的結果是明知的,確定的,但是依然做出了犯罪行為。譬如說為了殺害一個人,由于當時當地的情況下,要想殺死該人,必然會導致另外一個無關的人死亡,但是殺人心切,不顧一切,殺死了該人,也導致了另外一個人的死亡。那么行為人隊另外一個人的死亡就是持一種“確定的故意。”
三、“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間接故意”。即,行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犯罪結果,或者說發生和不發生都存在可能,但是行為人沒有停止自己的行為,而是冷漠的放任結果的發生,也就是說結果發生與否,行為人都做好了接受的心理準備。間接故意造成犯罪結果的,按照故意犯罪處理。譬如說一人的行為,有可能會造成另一個人的死亡,如果行為人停止行為,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是行為人覺得無所謂,繼續自己的行為,最終造成了另外一個人的死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訴訟敗訴的后果
2021-01-29商帳追收的費用由誰出
2020-12-24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有哪些
2020-11-26爺爺奶奶有探視權嗎
2020-11-28男方不給撫養費要坐牢嗎
2021-01-19《婚姻法》規定探望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1-02-19配偶有家庭暴力怎么解決
2020-12-05外公屬于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28發生車禍后怎樣收集證據
2021-02-14哪種情況下必須通過訴訟程序才能離婚
2021-01-01借貸糾紛夫妻是否共同賠償
2020-11-15中間人拿好處費違法嗎
2021-01-27網上商城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31如何預防員工不辭而別
2021-02-10合同到期限勞動者還能不能否獲得補償呢
2021-02-20拘役是否要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1解除勞動合同后醫保多久失效
2021-01-05勞務工有什么合同
2021-01-30試用期職工患病企業怎么辦
2020-12-13勞動仲裁中怎樣確定補償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