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糾紛是常常發生的,糾紛發生后大家應冷靜積極合法的處理糾紛以免使事態嚴重化。筆者撰寫此文,從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力求為大家在處理糾紛時能提供一個防范法律風險的方法。
1、什么是民事欺詐?
民事欺詐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民事欺詐的有以下構成要件:
(1)一方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隱瞞虛假情況或不告知對方情況是一方故意所為,故意包括明知虛假而告之或不告知,和應知而由于疏忽大意沒有告知。
(2)一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該行為可以是故意告知虛假情況的作為行為,也可以是有義務告知不予告知的不作為行為。隱瞞則包括故意以一定行為掩蓋真實情況的作為和不予告知真實情況的不作為。
(3)由于一方的欺詐行為,誘使對方陷入了錯誤的認識。
(4)由于錯誤的認識而做出了違反其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在沒有對方的欺詐行為下另一方本應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為,然而由于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不作出或作出了一定的行為。
2、什么是合同詐騙罪?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該行為刑法規定中有以下表現形式: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3、民事欺詐向合同詐騙區別
(1)主觀目的不同。
民事欺詐是為了用于經營,借以創造履行能力而為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并與其訂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只希望通過實施欺詐行為獲取對方的一定經濟利益,而合同詐騙罪是以簽訂經濟合同為名,達到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2)欺詐財物的數額不同。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第六十九的規定、合同詐騙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
a、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使用費與耕地占用費區別有哪些
2021-02-02拍攝書本放網絡是侵權嗎
2020-12-07未成年人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財產嗎?
2020-12-23商標許可人權利和義務分別是什么
2020-11-30擔保合同能否約定獨立效力
2020-12-12店鋪租賃合同沒到期解約怎么賠償
2020-12-14公示催告申請后幾天催告
2020-12-05別墅可以贈與他人嗎,如何贈與他人
2021-02-26什么情況下繼承權會喪失
2020-12-18資產具有哪些風險
2021-02-09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學校是否負有責任
2021-01-04如何證明與單位存在勞動關系
2020-11-14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生意
2020-12-09脫崗可以辭退嗎
2021-02-03退休離職有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16技術服務外包勞務合同
2020-11-28勞動仲裁委查檔案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21公司被收購能辭退孕婦嗎
2021-02-15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的意義及完善建議
2020-11-22財產保險合同指定受益人沒有法律依倨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