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
合同詐騙罪是目的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這是立法對合同詐騙罪的抉擇。⑥有學者認為,凡是使用刑法所規定的欺詐手段的,原則上均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⑦當然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幾種客觀行為與“非法占有目的”這一主觀要素密不可分。但某種含有欺詐因素的行為是否是合同詐騙罪構成中的客觀行為,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有無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斷一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時,除看行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條所規定的行為類型外,還必須看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由此可見,非法占有目的的有無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而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查證和認定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許多詐騙案件由于受偵查技術及偵查人員能力的局限,難以查證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而無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那么,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合同詐騙罪行為人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筆者認為,在處理具體案件時,應當根據其是否是刑法所規定的具體行為,并綜合考慮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進行整體判斷,作出司法推定。司法實踐中“司法推定作為一種以‘忽略個別可能與結論相反’為代價或基礎的思維程式和證罪方法被廣泛認可和運用”。⑧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在司法推定時,應全面考察行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觀因素:
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約能力。
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可分為完全履約能力、部分履約能力和無履約能力三種情形,應分別不同情況加以認定:(1)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2)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毀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觀原因造成,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3)有部分履約能力,但行為人
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4)有部分履約能力,同時亦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約行為本意不在承擔合同義務而在于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合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5)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之后仍無此種能力,而依然蒙蔽對方,占有對方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6)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但事后經過各種努力,具備了履約能力,并且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則無論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構成民事欺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醫療技術事故是什么意思
2020-12-0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訴訟時效屆滿能否重新確認債權的幾個批復附解析
2020-12-04行政機關執法違法使用武器導致精神損害能要求賠償嗎
2020-12-03專利申請復審費可以減免嗎
2021-03-14贈與合同已經完成能否撤銷
2021-03-20家庭暴力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1-03-14如何認定交通事故工傷
2021-03-02集資房和棚戶改造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21商業銀行承擔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0如何對倉儲物進行入庫驗收
2020-12-15買地皮土地使用證是一定需要的嗎
2021-03-14員工曠工多久算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17什么情況被判定為勞動仲裁證據不足
2020-12-27“消費養老”真能夠對老年人進行養老嗎
2021-03-07人身保險合同的概念
2021-01-14法律對保險合同的主體資格的要求有哪些
2020-12-17淺析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險公司應承擔的責任
2021-02-26被列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有什么權利
2020-11-28失業保險基金是存在哪里的
2021-02-06交通事故中沒責任認定書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