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或根據合同規定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違約的損害賠償,是世界各國所一致認可的最重要的一種違約救濟方法,是違約責任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合同法》第112條規定了違約損害賠償適用的場合,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在履行義務或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第113條規定了賠償損失的方法,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此外,在第119條、第120條和第121條規定了損失擴大、與有過失和第三人原因的責任。下面,筆者就根據以上的有關概念和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對違約損害賠償給予簡要分析:
一、違約損害賠償的特征
1、它是合同違約方違反合同義務所產生的責任形式。違約賠償損失的前提是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并且違約方違反了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如果當事人一方違反的不是合同約定的義務,或者合同沒有成立、合同無效、合同被撤銷等,其所要承擔的不是違約的賠償責任損失,而是應當承擔締約過失等其他責任。
2、它具有補償性。違約的損害賠償是強制違約方給非違約方所受損失的一種補償。這種補償主要是金錢補償,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其他物代替作為補償,而且,這種補償一般是以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為標準。這與定金責任、違約金責任等違約責任有所區別。
3、它具有一定的任意性。違約賠償的范圍和數額,可由當事人設定。當事人可以先對違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予以約定,也可以直接約定違約方給非違約方一定數額的金錢,體現了合同自由的原則。
4、它以賠償違約方受到的實際全部損失為原則。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對方遭到的財產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都應當得到補償,而與違約行為無關的損失則不在此列。
二、違約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1、違約行為。包括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預期違約也可稱先期違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后,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來后將不可能履行合同。實際違約即實際發生的違約行為,包括不能履行、拒絕履行、遲延履行、不適當履行等。
2、具有損失。一般認為,損失是指財產或者權益所遭受的不利益狀態,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又稱積極損失,指既存利益因違約而減少。間接損失又稱消極損失,指可得利益因違約行為而沒有獲得的損失。這種損失必須是確定的,但不限于已經發生的損失,那些確實會發生的損失也應包括在內。
3、違約行為與損失的發生有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是指違約行為與損失之間的相互聯系,即損失是由違約行為造成的。因果關系決定著賠償損失的責任是否成立及損害賠償的范圍。
三、違約損害賠償的主要原則
1、完全賠償原則
所謂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換言之,違約方不僅應賠償對方因其違約而引起的現實財產的減少,而且應賠償對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完全賠償是對受害人的利益實行全面的、充分的、保護的有效措施。從公平和等價交換原則來看,由于違約當事人的違約而使受害人遭受損害,違約當事人也應以自己的財產賠償全部損害。當然,《合同法》中所稱的完全賠償是指對受害人遭受的全部財產損失予以賠償,同時這種賠償應限制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
2、合理預見原則
完全賠償原則是對非違約方的有力保護,但從民法之基本原則出發,應將這種損害賠償的范圍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從該條規定來看,《合同法》采取了合理預見原則。所謂合理預見原則,又稱之謂可預見性規定,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預見的主體為違約方;(2)預見的時間為合同訂立之時;(3)預見的內容為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財產損失的范圍;(4)判斷違約方能否預見的標準采用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標準,即通常與同類型的社會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準。
3、減輕損害原則
減輕損害原則,也稱之為采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擴大原則,是指在一方違約并造成損害以后,受害人必須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損害的擴大,否則,受害人應對擴大部分的損害負責,違約方此時也有權請求從損害賠償金額中扣除本可以避免的損害部分。我國現行的有關法律也將減輕損害作為受害人的一項義務看待,并以此限制違約方的賠償責任。我國《合同法》第119條明確規定,即“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2、具有損失。一般認為,損失是指財產或者權益所遭受的不利益狀態,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又稱積極損失,指既存利益因違約而減少。間接損失又稱消極損失,指可得利益因違約行為而沒有獲得的損失。這種損失必須是確定的,但不限于已經發生的損失,那些確實會發生的損失也應包括在內。
3、違約行為與損失的發生有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是指違約行為與損失之間的相互聯系,即損失是由違約行為造成的。因果關系決定著賠償損失的責任是否成立及損害賠償的范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配偶是法定監護人嗎
2021-01-14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有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1-08一審可以是終審嗎
2020-12-04簽訂購房合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2-12實習期上高速被處罰一次后后面再抓住怎么辦
2020-11-20疫情期間被隔離扣工資嗎
2021-03-09勞動爭議案件拘留多久
2020-11-10合同法定解除,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10交通意外險何時不用理賠
2021-01-27公眾責任險保險合同是怎樣的
2020-12-30保險理賠的流程分為哪些
2020-12-21保險公司能否拒賠改裝機動車
2021-01-01家庭保險公司不足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3-19保險公司拒賠通知書怎么寫
2020-12-22保險公司聲譽風險管理指引
2021-01-01為獲理賠編造虛假事實騙保險公司構成犯罪嗎
2021-01-15為什么購買校方責任保險
2020-11-19劃撥土地轉讓時補交土地出讓金的標準是什么
2021-03-08土地出讓審批手續有哪些
2021-01-11經管局土地流轉合同內容有哪些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