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合同,是指雙方同意一方將某種貨幣的所有權轉讓給另一方的合同,另一方將在一定期限內返還相同種類和金額的貨幣
(1)在履行期屆滿前,由于不可抗力而無法實現合同目的,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將不履行其主要債務
(3)一方延遲履行其主要債務,并在被催促后的合理期限內未能履行
(4)一方延遲履行其義務或犯下其他違約行為,(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貸款人行使撤銷權的法律后果是,就貸款合同而言,貸款人有權停止發放貸款、提前收回貸款等,具體包括以下情況:
1借款人未行使終止合同的權利,將貸款用于約定用途
貸款用途直接關系到借款人能否按期償還貸款。如果借款人擅自改變約定用途,將增加原有共同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加貸款人的貸款風險,增加收回貸款的難度,甚至失去一切。一些貸款是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發放的,其用途與國家政策的執行密切相關。因此,《合同法》第203條規定:“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貸款用途使用貸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貸款、提前收回貸款或者終止合同。”p>
2。借款人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償還利息
如果有約定的延遲貸款利息違約處理方法,如果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應根據違約利息的嚴重程度根據協議確定。如果存在多個連續違約,則應視為基本違約,貸款人有權終止合同。通過行使不安抗辯權終止合同《合同法》第68條和第69條規定,如果有確鑿證據證明另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應首先履行債務的一方可以中止履行:情況嚴重惡化
(2)轉讓財產和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
(3)喪失商譽
(4)暫停履行后公司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如果另一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其履約能力,且未能提供適當的擔保,中止履約的一方可終止合同。因此,如果貸款人發現借款人存在危及其履約能力的法律情況,可以暫停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的義務;如果借款人未能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其履行或提供擔保的能力,其可以終止合同并停止發放貸款。除非另有約定,提供生產、經營和財務數據只是本合同的附帶義務,不得以借款人未提供為理由終止本合同。根據合同自主權原則,根據《合同法》第93條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一致終止合同,在約定條件實現后行使撤銷權;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當滿足終止合同的條件時,有權終止合同的人可以終止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鑒定書丟了怎么辦
2020-12-06產假必須保留原崗位嗎
2021-01-26監察機關調查過程中,被調查人死亡如何處理
2020-11-29在一起住多久算重婚罪
2020-11-08合伙人退出錢怎么算
2020-11-27保證的效力如何認定
2020-12-15民間送養行為是否違法
2021-01-27事實婚姻受法律保護嗎
2021-02-23第二順位繼承人是什么
2021-03-08雇傭關系要承擔工傷嗎
2021-02-28超市顧客摔傷賠償責任誰來負
2021-01-09實習期的員工辭職書范文是怎樣的
2020-12-11員工調崗調薪該如何操作
2021-01-19壽險如何賠付
2021-02-09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0-11-29明知患病仍承保 保險公司被判賠
2021-03-14保險夠賠了個人還要賠償嗎
2021-01-25車險未生效可以退保嗎
2020-12-12調解可以在保險公司嗎
2020-12-17全權代理有怎樣的效力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