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可能發生用人單位的合并、分立,導致勞動者勞動合同主體的變更。此時,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4條:用人單位合并或分立的,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第三十三條用人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的變更,主要負責人或出資人不得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第三十五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勞動合同的修改應以書面形式進行
變更后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員工分別持有
案例:
2006年4月,劉某在原華縣a醫院心電圖室工作,支付了5萬元的入場費。2011年3月,在化縣原醫院的基礎上,化縣原醫院與新鄉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醫院投資管理公司新鄉醫學院附屬醫院、趙兵合作,原華縣一家醫院的投資者,投資在華縣建立了一家醫院。化縣B醫院成立后,劉繼續在心電圖室工作。工作期間,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化縣B醫院為劉支付了醫療保險,但沒有繳納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2014年3月,劉按時接班,但其部門負責人拒絕讓他接班。劉打電話給化縣一家B醫院的辦公室主任和院長反映情況,醫院辦公室主任通知劉在家休息。同年4月,華縣一家B醫院停止支付劉的工資。同年6月,原告停止支付被告的醫療保險
劉提交仲裁,并要求確認勞動關系,化縣B醫院承擔社會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和住房公積金,支付拖欠3個月的工資和經濟補償金,支付加班費和補償金等
華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中法字(2014)第11號仲裁裁決,仲裁結果:
1。2006年4月至2014年3月,化縣B醫院與劉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化縣某B醫院2008年向劉某支付了2013元拖欠三個月的工資,并支付了2013元賠償金,共計4026元。化縣一家B醫院向劉支付加班費5.31萬元,并額外支付加班費5.31萬元,共計10.62萬元。化縣一家B醫院因違反法律法規終止勞動合同,向劉支付賠償金15839.04元
5。化縣一家B醫院支付了12864元賠償因劉未繳納失業保險而造成的損失。駁回劉的其他仲裁請求
2014年10月,原告化縣a B醫院向化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原告承擔《化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裁決》(slrzz(2014))項下的支付義務第11號),訴訟費用由被告劉承擔
一審判決宣判后,原告化縣a B醫院向安陽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作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綜合分析
用人單位合并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而勞動合同由繼承其權利和義務的雇主履行
原告,華縣一家B醫院,聲稱原告的前身不是華縣一家醫院,該醫院是在華縣一家a醫院被撤銷后由三方共同設立的,并于2011年3月成立,因此,在2011年3月之前不可能與被告劉有勞動關系。庭審后,法院認定原告由上海一家醫院的投資管理公司新鄉醫學院附屬醫院和華縣一家醫院的投資者趙毅共同設立。原告成立后,被告繼續在原告工作
根據被告劉提供的醫療保險繳費證明、工資卡銀行對賬單等證據,法院足以證明被告與化縣一家醫院有勞動關系。在庭審中,原告還承認,自被告成立以來,與被告存在勞動關系。雖然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應視為雙方依法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原告未提供證據證明被告與化縣一家醫院之間的勞動關系在原告成立之前已經終止。《勞動合同法》第33條規定,“用人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出資人的變更,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勞動合同法》第34條規定:“用人單位合并、分立的,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繼承權利義務的用人單位履行。”。因此,法院認為,在原告成立前,被告與原花縣a醫院之間的勞動權利和義務應由原告繼承。2006年4月25日至2014年3月,被告與化縣原a醫院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如果勞動者聲稱雇主拖欠工資,且雇主無法提供工資支付記錄和其他證據,應承擔不利后果
中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6條:“發生勞動爭議時,當事人有責任為其主張提供證據。如果與爭議有關的證據屬于業主的控制和管理,業主應提供證據;發包人未提供的,由發包人承擔不利后果。“
在本案中,劉勞工聲稱雇主拖欠其三個月的工資,工資支付記錄屬于雇主掌握和管理的證據。在本訴訟中,化縣B醫院未提供工資支付記錄等證據,造成不良后果,應支付勞動者要求的拖欠工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三條規定: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用人單位追加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因此,原告應在2008年支付被告三個月的工資,并就拖欠的工資支付額外補償。
用人單位非法終止或終止勞動合同并應支付賠償
在本案中,原告否認在訴訟中口頭解雇被告,但經審理,被告自2014年3月以來沒有實際工作內容,原告于2014年4月暫停了被告的工作。2014年6月,原告承認他在為被告安排工作。在本案中,原告直接停止支付被告的醫療保險,停止支付工資,終止勞動合同。法院認為原告的行為被視為非法終止勞動合同第87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終止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按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兩倍向勞動者支付補償金勞動者應當按照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和每滿一年一個月的工資標準給予經濟補償。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終止或者解除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根據被告提供的銀行對賬單,可以計算出被告在勞動合同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為989.2元。自2006年4月26日至2014年3月,被告已工作七年,但未滿八年。原告應向被告支付13848.8元(989.2元)作為違約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7個月×2次)。
用人單位未按照規定繳納失業保險費,致使失業人員不能享受失業保險費的,應當予以補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爺爺坐過牢影響孫子嗎
2020-11-28戶口被注銷婚姻關系如何處理
2021-03-18最新發明專利申請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27事故鑒定有關的處理時限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27惡意競爭如何處罰
2020-11-28合同簽了多久就生效
2021-02-02特價商品不退不換合法嗎
2021-01-21未成年人可成立特別累犯嗎
2021-02-16婚禮上送花圈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2021-01-15未辦理結婚手續如何分手
2021-03-12退休工資的老人是否能要贍養費
2020-11-30交通事故訴訟時效起算時間
2021-01-11偽造銀行對賬單怎么量刑
2021-02-03擔保合同如何履行
2020-12-152020年快遞員猥褻客戶,快遞公司是否承擔責任
2021-01-16建筑公司勞務分包給個人合法嗎
2021-03-23勞動者不簽合同 單位可終止勞動關系
2021-02-04實習期自我評價
2021-03-072013年工資改革方案
2021-03-25“期間”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