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方先生的教育地產被“劃歸”
南京的一位購房者,方先生購買了一套教育地產,并在簽訂二手房合同時交了25萬元定金。賣了房子后,他以“簽合同時喝多了”為由毀約。事實上,賣房人把房子的價格提高了30%,然后又賣掉了。經過法律協商,方先生了解到,如果上訴成功,就無法收回房子。他只能讓賣房者支付房價上漲20%作為違約金,而違約金的數額遠遠小于房價上漲的幅度。案例二:吳女士連續兩次違約,家庭成員增多,于是看中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教育地產,簽訂了總價510萬元的購房合同,同時支付了25萬元購房定金。但在短短的一個月內,賣房人就會以各種理由推卸責任,說不賣房子。另外,賣房人不愿意支付成交價20%的違約金,甚至表示“不怕起訴,起訴兩三年,房價漲到你買不起房”。之后,吳女士看中了同一小區的另一套房子,總價550萬元,定金35萬元。但賣家隱瞞了沒有房產證的事實,后來又說房主是他妹妹,她無權交易。吳女士兩個月內再次遭遇違約。
為什么違約頻繁發生?
1。房價大幅上漲,違約金額遠低于房屋轉售收入;
2。購房者急于買房,因為他們還沒有弄清楚房子的產權。中介市場存在漏洞,購房者對違約“信心十足”。賣房人以一定價格出售房屋后,往往會將房屋賣給其他中介。如果買方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可以彌補違約金和有盈余,他們會選擇違約。現行法律對賣方違約如何處理?
1。我國法律規定:只要定金金額低于房產總價的20%,就是合法的,買受人可以通過多交定金來限制出賣人的違約行為,從而增加出賣人的違約成本。比如總價180萬元的房子,押金可以達到36萬元。如果買方提前支付20萬元,賣方違約將退還40萬元。對賣方來說,違約的代價已經夠高了。合同簽訂要規范。購房人在購房時,必須使用行政主管部門監管的合同示范文本,明確指出買賣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并留存相關文件,為違約提供法律依據。
3。購房者應盡快辦理資金監管,再辦理房地產過戶手續。如果過戶周期過長,賣房人可能會為房子找到下一套房子,違約風險增大。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排除妨害能否再次申請執行
2021-02-17提起交通訴訟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1-02-09請求交通賠償需準備的材料
2021-01-03酒后駕車如何處罰
2021-03-02父母朋友能否成為該子女的監護人
2020-12-03離婚后繼父有權探望繼子嗎
2021-01-06欺詐訂立的合同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6以拍賣方式簽訂的合同可否撤銷
2021-01-28繼承人滿足何種條件才能參與繼承
2021-01-13離婚時,經濟適用房如何分割?
2021-02-09雇傭合同是否屬于勞務派遣
2020-12-18勞動爭議管轄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21因丈夫婚外戀訴離婚,妻子能否請求損害賠償
2021-02-11勞動仲裁的時效怎么規定
2020-12-22保險合同的非要物性是什么意思
2021-03-10失業保險調劑金是什么
2021-02-25輕傷后精神損失怎么理賠
2021-01-29生死兩全保險都有哪些特點
2020-12-29保險法釋義第一百六十六條是怎樣的
2021-02-25如何防范保險理賠糾紛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