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某和顧某于2003年10月1日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合同約定,范某將位于建設鎮南路和鄉鎮建設用地的一棟339平方米的住宅樓以2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顧某。如果一方違約,他將承擔2萬元的違約金。本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后來,范某在房產中介的介紹下,以27萬元的價格將同一棟住宅樓賣給了韓某和童某。顧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范某違約造成的損失2萬元。第一種意見認為,由于該房屋建設用地為集體土地,按照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不轉讓,故該房屋交易應認定為無效。按照法律規定合同無效,雙倍返還,造成損失的,根據各自過錯程度承擔相應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如果范某兩次銷售一件物品,范某應承擔第一份銷售合同中的締約過失責任,也就是說,他應承擔谷某簽訂和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損失。第三種意見認為,首套房屋買賣合同有效,范某應承擔賠償責任。案例分析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1。雙方簽訂的合同合法有效。房屋買賣主體不是法律限制的客體。2004年8月28日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農村農民只能擁有一塊宅基地,應當盡量利用村里原有的宅基地和閑置土地建房。農村村民出售、出租房屋后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本文認為,法律禁止農村村民申請建設二套住房,并不限制農村住房轉讓主體資格。《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轉讓、讓渡、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該條具有兩個法律含義:一是禁止轉讓、讓渡、出租土地使用權的范圍是指農用地的變更非農業用地,這是國家保護耕地的需要;二是原非農業用地轉讓、轉讓或者出租,法律不禁止的,應當認定為非農業用地(包括農村住房、農民宅基地)可以轉讓、轉讓或者出租。農村房屋所有人有權處分自己的財產。根據現行法律政策,經批準的住房建設用地是國家強制取得的,具有生存權。雖然土地的性質是集體的,但這部分土地經批準供農民使用后,集體無合法程序無權處分。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不僅農民自己可以使用土地,他們的子女也可以通過繼承繼續使用土地。如果房主仍對土地進行補償,則不會改變土地的性質。因此,農村房屋所有人處分自己的不動產,不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對自己的不動產享有獨立的處分權。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改制的形式有哪些
2021-02-23冒充別人的商標應該怎么處罰
2020-11-18假冒注冊商標罪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2-19公民應怎樣立遺囑,遺囑怎么寫
2021-03-03人身侵權按城鎮賠償有什么
2021-02-19申請人評殘情況公示期限
2021-01-12土地在抵押狀態可以過戶嗎
2020-11-25商業銀行授信中設置歧視性要求怎么辦
2021-01-23擔保合同能口頭簽訂嗎
2020-11-10承包方的主要違約形式及責任是什么
2020-11-20淺談《侵權責任法》對校園傷害賠償案件的規定
2021-02-18土地糾紛案有年限嗎
2020-11-17合同到期限勞動者還能不能否獲得補償呢
2021-02-20放棄競業限制補償金有效嗎
2020-11-19去境外務工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09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形式如何確定
2021-03-12保險公估人指的是什么
2021-02-10保險合同的非要物性是什么意思
2021-03-10保險拒賠引真空地帶爭議
2020-11-20保險賠償后能減輕交通肇事罪嗎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