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征地拆遷補償協議是否屬于個人隱私(截止日期:2020年12月31日)
個人拆遷補償不屬于信息公開范圍,個人拆遷補償信息屬于私人信息,不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政府不應公開這些個人信息。《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民事權利的范圍包括隱私權。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為侵犯隱私權:
1。未經許可泄露公民姓名、肖像、住址、電話號碼的。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房屋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生活安寧的。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房屋,安裝竊聽裝置,拍攝他人私生活照片,監視他人室內情況。
4。未經本人許可,非法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者泄露他人財產狀況的。
5。私自打開別人的信件,偷看別人的日記,窺探別人私人文件的內容,并公之于眾。
6。非法調查、窺探他人的社會關系,并向社會公布。
7。
8。
9。泄露或者公開公民個人資料,擴大公開范圍的。
10。雖然法律將個人隱私權的保護視為一項重要的個人權利,但個人隱私權的范圍和內容并不明確。這給解決信息披露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利益沖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部分個人信息對知情權的行使和監督非常重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涉及個人隱私權,而個人隱私權在法律層面缺乏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只能通過不同的標準來確定個人隱私權的界限。從我國信息披露的法律實踐來看,判斷信息披露與個人隱私權保護沖突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對社會生活的普遍認知。例如,人們通常將家庭信息和個人身份信息視為個人隱私。因此,從社會生活的普遍認知來看,這類信息應作為個人隱私加以保護。
第二,披露后將對當事人產生不利影響的信息。這類個人信息的確認比較復雜,因為存在特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判斷,所以在披露后要遵循社會普遍認知對不良影響做出具體判斷。第三,當事人公開的意愿。也就是說,當事人愿意披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公開的個人信息不能被視為個人隱私。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自愿應該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達,不應該有脅迫。第四,當事人主動公開。即當事人主動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認為當事人已經放棄了個人隱私保護的要求,相關的個人信息不能歸類為個人隱私。第三,最新信息(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34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通過電子或其他方式記錄的,可以單獨或結合其他信息識別特定的自然人,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生物特征信息、地址、電話號碼、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人信息,適用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征地拆遷補償協議是私人協議嗎?因此,征收人無權公開征地拆遷補償協議。如果公開,被拆遷人還可以調查對方侵犯隱私的行為。關于個人隱私的范圍或具體內容,你可以找律師帶領你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強制執行的特征
2021-02-16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自身優勢
2021-01-01執行董事和監事權力哪個大
2020-12-06勞動仲裁可以索要名譽賠償嗎
2021-03-15手寫的紙質版離婚協議書有效嗎
2020-12-05農村違建房子罰款多少
2020-11-13競業限制代簽合同的效力
2020-12-05資產重組職工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05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原則小議
2020-12-26工傷和意外險的醫療費怎么樣賠償
2021-01-22重大誤解訂立的保險合同是否能變更
2021-02-26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之間存在什么不同嗎
2020-11-19個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
2021-02-26新《保險法》體現三大亮點
2020-12-16如何準備理賠申請材料
2021-01-30案例 旅游安全事故應明確旅行社責任險理賠范圍
2020-11-15開車撞樹上保險怎么賠
2020-12-01商業第三者險的賠償計算方式
2020-11-22車險理賠的常見問題律師解析
2020-12-12保險受益權的產生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