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品責任法意義上的“產品”概念不同于物理學意義上的“物”和經濟學意義上的“商品”產品作為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的基礎和實際產品責任的確立,有理由受到法學界的青睞和立法者的關注,因為這是受害人以產品責任為由起訴的前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條的規定,產品的定義是:“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造、用于銷售的產品”,“本法規定不適用于建設工程”。梁提案第七十五條規定:“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造、用于銷售的動產。電線傳輸中的電被認為是一種產品本節的規定不適用于建筑工程;但是,本節的規定適用于建筑材料、建筑構件、,建設工程中使用的屬于前款規定產品范圍的配件、設備?!案鶕跆岚覆莅傅诰攀粭l的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造并用于銷售的動產?!薄跋铝袖N售貨物應當包括:本法所稱產品:(一)電線輸送的電能,管道輸送的油、氣、熱、水;(二)計算機軟件及類似電子產品;(三)微生物產品、動植物產品,基因工程產品和人血制品銷售?!跋铝袖N售物品不屬于本法所稱產品:(一)建筑物和其他不動產,但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構件和設備除外;(2) 筆者認為,兩個提案草案中對產品的界定比物權法中對產品的界定更為科學,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這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兩個提案都規定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動產,這改變了物權法對產品的循環定義的嫌疑?!段餀喾ā返诙l規定“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銷售的產品”,從定義的科學性來看,似乎是一個循環定義,因為同一部法律中同時有兩個“產品”,含義不一致,立法技術粗心。兩個提案草案采用概括與列舉并存的界定模式,將產品范圍從有形產品擴大到無形產品和智力產品,擴大了產品的外延,也擴大了消費者利益的保護范圍?!吨腥A人民共和國法》只是對產品作了一個抽象的概念,并沒有明確指出哪些商品是產品,哪些不是。這種簡單籠統的界定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操作,另一方面對消費者的保護也相對較少。在這方面,兩個提案草案采用了更靈活的定義方式。在對產品概念作一般性定義的同時,他們也列出了哪些產品是,哪些不是。例如,兩份提案草案都規定,電線傳輸中的電是產品,人血制品是產品。(梁提案草案在醫療責任一章中規定,患者因血液制品、藥品、醫療器械等缺陷造成損害的,適用產品責任的規定。)。不過,與兩份提案草案相比,王立軍提案草案中的產品范圍更廣、更具體。除將電、人血產品列為產品外,管道輸送的油、氣、熱、水、計算機軟件及類似電子產品,以及供銷售的微生物產品、動植物產品、基因工程產品等也納入產品范圍。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它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立法的完善而科學完善。兩項提案草案的介紹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同時,筆者認為,兩個方案在產品概念的界定上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兩個方案仍沿用《物權法》中的“建設工程”一詞,不科學。由于“建設工程”不是嚴格的法律術語,如果改為“不動產”,不僅含義明確,適用方便,而且更容易與國際接軌,維護法律術語的國際協調。希望在今后的產品責任立法中能改為“不動產”。第二,這兩項建議仍然將產品定義為可供出售的動產,這實際上減少了產品的外延。因為經營者將產品投放市場用于商業目的,最終進入消費領域的方式不僅限于銷售,還可以通過租賃、(作為投資者)實物投資、(作為營銷手段)有條件贈送(如買一送一)等方式,它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如果由于生產經營者在社會生活中沒有“用于銷售”而免除其產品責任,對受害人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立法中應以“流通”代替“銷售”,以達到法學科學和司法公正的目的。
總之,雖然這兩個建議在界定產品范圍方面比工業法更科學,但也并非無可挑剔。筆者認為,在判斷一件物品是否屬于產品時,應借鑒美國的做法[2],在司法實踐中確定一個靈活的標準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屬于產品,即一件物品是否主要以正常的商業方式進入流通,制造商作為“產品”在防止損壞、分散損壞風險和承擔產品責任方面比用戶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只有這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產品中的圖書、地圖等越來越多的物品才能納入產品的行列,使我國的產品責任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才能在保護消費者利益與保護消費者利益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社會生產的順利發展。第二,在現代產品責任普遍適用嚴格責任的條件下,產品責任法發展到了缺陷歸責、無缺陷不歸責的階段。產品缺陷是產品責任的基礎,也是產品責任法的核心產品責任制度的核心在于對缺陷的解釋和界定,因為缺陷是任何索賠的基礎。鑒于這一至關重要的意義,法學家們在解釋缺陷方面比在產品責任法的任何其他問題上都更為勤勉?!盵3] 一方面,產品“缺陷”的概念關系到受害人能否得到賠償;另一方面,在嚴格責任原則下,認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也是實施責任控制、防止過度歸責的“安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體和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護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應當予以保護本文采用兩種標準,即不合理風險標準和強制性標準。筆者認為,本文中不合理的風險標準是先進的、科學的,保持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一致性;而強制性標準更易于操作,可以增加判斷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客觀性,但嚴格來說,使用這一標準是不科學的判斷產品是否有缺陷的標準。在司法實踐中,這一規定往往給予人們這樣的理解,即強制性標準優先于不合理的風險標準。事實上,強制性標準是國家在一定科技水平下制定的,不能囊括產品的所有安全性能指標,尤其是新產品的安全性能指標。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不一定符合“不合理風險標準”,因為超出強制性標準確定的范圍,產品仍可能存在不合理風險。具有不合理風險的產品,如果僅僅因為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而不承擔損害責任,對受害人極為不利。而隨著市場上新產品的不斷涌現,國家不可能在所有新產品投入使用前制定相應的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社交軟件上散播他人隱私如何處理
2021-01-29收購公司協議主體是個人嗎
2021-03-06合同部分履行定金怎么退
2021-03-20新三板掛牌鎖定期是多長時間
2021-03-26農民工工資拖欠是否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2021-03-082020婚姻法規定離婚共同財產分割的原則是什么
2021-03-06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怎么判刑
2020-11-28逾期還款后征信怎么恢復
2021-03-16遺產非必須留給法定繼承人嗎
2021-03-16公司稱已繳納社保卻未交如何處理
2020-11-08交通事故不理賠情形
2020-12-20怎么確定交通保險理賠金額
2020-12-02改裝后的車如何理賠
2020-11-212020年河北保險最低基數是多少
2020-12-29保險法規定沒有受益人的情形具體包括哪幾種
2021-02-13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1-29被拆遷人房屋租出去了怎么辦
2021-01-23公司拆遷補償費要交多少稅
2021-01-03農村宅基地拆遷補償能否分割
2021-02-27產權交換式拆遷補償項目有哪些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