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解釋新亮點。現分析如下:
首先,對部分案件作出終審判決。審判效率是當事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多年來,勞動爭議解決制度實行“協商、調解、一審、二審”,其中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法定一般期限為2個月,人民法院一審法定一般期限為6個月,第二審的法定一般期限為三個月。對于工傷案件,要經過工傷認定和傷殘認定的前置程序。通常,工人需要保護自己的權利一年或兩年甚至更長。為解決這一問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勞動仲裁法》)規定,對部分案件實行有條件的“一次仲裁”。今后,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金或者不超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12個月的補償金數額的爭議,以及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爭議,因執行國家勞動標準而產生的爭議,經仲裁后為終局性爭議。這是為了簡化司法程序,有利于盡快解決勞動爭議,避免增加勞動者維權的時間和成本。第二,縮短勞動爭議仲裁的聽證期限。原來的60天將減少到45天。需要延長期限的,從不超過30天縮短為不超過15天。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仲裁效率。第三,工人更容易維護自己的權利。1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過去,勞動仲裁費沒有減免、緩繳,也不允許勞動者為維權而提前繳納仲裁費。對于已經陷入經濟困難的勞動者來說,很多勞動者不得不放棄權利或者選擇其他極端的方式來解決糾紛。以政府財產結算仲裁費,無疑是勞動者維權的便捷途徑。2明確用人單位的舉證責任。勞動仲裁案件沒有專門的證據規則。由于勞動者處于信息和資源的弱勢地位,許多勞動者的權利由于程序問題而無法實現。根據《勞動仲裁法》的規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由用人單位掌握和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這一規定意味著,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的檔案、工資支付、社會保險支付承擔舉證責任。四是勞動爭議時效延長至一年。現行勞動爭議案件的適用范圍是勞動法規定的。立法的目的是為了盡快保護被侵害勞動者的權益。因此,規定應當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提出仲裁申請。超出此限制,雙方將被視為放棄其權利。《勞動法》實施后,很多用人單位在糾紛發生后,盡量拖延勞動者申請仲裁的時間,找各種借口拖延60天的期限,然后拒絕承擔責任;如果勞動者聽信用人單位的謊言等待,用人單位移交后,他們將失去申請仲裁的限制,導致其權益受到侵害難以維護。
針對這種情況,《勞動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限為一年,這就決定了勞動者有足夠的時間維護自己的權益。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解除反擔保
2021-01-11當事人能否要求返還定金
2021-02-050元轉讓合同和贈與合同的區別
2020-12-11毒糖果致男童死亡投毒者應承擔何種刑責
2021-03-18經濟適用房抵押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6違反治安管理立案能撤銷嗎
2020-11-11住房公積金婚前有貸款,婚后另一個可以再貸嗎
2021-01-07勞動合同期限怎么填
2021-01-02勞動合同到期勞動者辦理離職手續怎么做
2021-03-02勞動關系勞務關系賠償區別
2021-02-10用人單位不承認勞動關系,勞動者應該提供哪些證據
2021-01-19用工單位違反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應當承擔什么責任
2021-02-16公司非法克扣員工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0-12-10拖欠工資是否適用仲裁時效
2021-03-02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交通事故保險能賠多少錢
2021-02-28兩歲小孩被撞輕傷住院四天保險公司一般陪多錢
2021-03-23保險公司對交通事故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01保險代理人的資格及教育問題有哪些
2020-12-14兼業保險代理人形式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