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作為犯罪的定義,爭議較大,但總的來說,不作為是相對于作為而言,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并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犯罪簡單概括的說,就是應為、能為而不為導致違反作為義務構成的犯罪,就其法律特征而言則具有隱蔽性、消極性、間接性和違法性等。
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
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并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于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于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于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后果,并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辦假離婚貸款的風險有哪些?
2021-02-03離婚協議撤銷可以嗎,是否能撤銷離婚協議書
2021-01-03在我國訴訟離婚需要準備什么證件
2021-02-04孕期起訴離婚程序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3單方起訴離婚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條件?
2021-03-26起訴離婚需要什么材料
2021-01-30家暴離婚的流程是怎樣的
2021-01-252020自愿離婚協議書范本
2020-12-16異地協議離婚手續如何辦理
2020-12-15離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14離婚官司費用是多少,訴訟離婚怎么收費
2021-02-22關于離婚子女的撫養費規定
2021-03-26法定監護人的權利有哪些
2020-12-30出生證明的名字可以改嗎
2021-02-02離婚后孩子撫養費給到什么時候
2021-02-06法定監護人的順序如何確定,如何成為法定監護人?
2021-02-21離婚拒付撫養費被拘留的前提是怎樣的?
2021-03-22支付被撫養人生活費的法律依據有哪些,怎么計算?
2021-03-10婚前房子怎么分,婚前房產離婚怎么分割?
2021-03-05夫妻共同財產要怎么分割?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