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06)蘇民三終字第0120號
?? 上訴人(原審被告)翟曉明,男,1952年6月12日出生,漢族,常州一匙通數碼鎖業有限公司股東和執行董事,住所地江蘇省揚州市旌忠巷33號-48號。
??? 委托代理人張奎,江蘇南京東方瑞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吳林祥,男,1953年3月20日出生,漢族,常州一匙通數碼鎖業有限公司股東,住所地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新民苑3幢甲單元401室。
??? 委托代理人譚東明,北京市同創律師事務所律師。
??? 委托代理人周建觀,常州市天龍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專利代理人。
???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華南,男,1962年10月16日出生,漢族,常州一匙通數碼鎖業有限公司股東,住所地江蘇省常州市關河西路37號銀苑大廈1304室。
??? 委托代理人譚東明,北京市同創律師事務所律師。
??? 委托代理人周建觀,常州市天龍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專利代理人。
??? 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常州一匙通數碼鎖業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科技園創新北區417號。
??? 法定代表人翟曉明,該公司執行董事。
??? 翟曉明因與吳林祥、陳華南、常州一匙通數碼鎖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匙通公司)專利申請權糾紛一案,不服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寧民三初字第44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06年8月14日立案受理,并依法組成合議庭,于 2006年9月26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翟曉明的委托代理人張奎,吳林祥、陳華南及其二人的委托代理人譚東明、周建觀到庭參加訴訟,一匙通公司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本院依法缺席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一審法院查明:
一匙通公司于2003年4月25日設立,發起股東為吳林祥、陳華南、翟曉明及案外人李嘉東。該公司的經營范圍為數碼智能鎖具、數碼智能安全防范設備的制造、銷售;數碼智能鎖具、機電一體化及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翟曉明任執行董事、總經理。后李嘉東退出,現股東為吳林祥、陳華南和翟曉明三人。
2004年3月1日,一匙通公司就“‘一匙通’數碼智能鎖項目”向常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局申報“常州市科技發展計劃”,計劃項目設計任務書記載:“本項目產品由鎖、鑰匙和鑰匙設定器三種獨立的產品組成”,“本項目研究的以世界上現有的電子鎖和指紋鎖為基礎,其中包括磁卡電子鎖、IC卡電子鎖、IP卡電子鎖、TM卡電子鎖和電子門禁系統。在繼承和發揚現有電子鎖的優點,對關鍵技術問題有重大突破的基礎上開展本項目研究”,項目主要研究人員為翟曉明、陶濤、吳林祥、尤啟國。同年7月22日,一匙通公司就“‘一匙通’數碼鎖項目”與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常州市新北區科學技術局簽訂《常州市科技項目合同》。該項目涉及鎖、鑰匙、鑰匙設定器三種產品。9月21日,一匙通公司就“‘一匙通’數碼鎖項目”與常州市新北區科學技術局簽訂《科技項目合同》。合同載明項目負責人為翟曉明,主要研究人員為陶濤、吳林祥、尤啟國。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和常州市新北區科學技術局先后三次為“‘一匙通’數碼鎖項目”撥款40萬元。
自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一匙通公司為上述項目購買了設備、元器件,并委托他人進行零部件的加工。如2003年7月28日,與常州市武進鳴凰無線電器材廠簽訂《協議書》,由該廠按一匙通公司提供的圖紙加工電子鎖的零部件;2003年7月18日,與鎮江丹徒區星宇壓鑄廠簽訂《協議書》,由該廠按一匙通公司提供的圖紙加工電子鎖具的外殼。
2005年3月20日,一匙通公司給常州市新區工商局的《申請報告》稱:公司自注冊成立兩年來,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匙通數碼智能鎖”,在這兩年間未形成銷售。6月22日,一匙通公司與揚州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簽訂《鎖具購銷協議》,約定揚州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向一匙通公司購買一匙通數碼鎖具、鑰匙和管理器,其中門鎖170把,鑰匙65把,管理器5把。
2005年12月9日,江蘇常州新聯律師事務所和常州市天龍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分別開具6000元的代理費發票一張,付款人為吳林祥。
2005年8月,翟曉明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一種由鑰匙提供電源的微功耗電子鎖具”的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各一項,專利申請號分別為2005100414845和2005200744982。兩項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書基本相同,共有41項權利要求。
以吳林祥、陳華南提供的標有一匙通公司名稱的圖紙與翟曉明的專利申請文件進行比對,圖紙記載的技術方案與翟曉明的專利申請技術方案相同。
一審法院認為:
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或控股股東等以不當行為侵害公司利益,公司在不當行為控制之下不能或怠于以自己的名義主張權利,公司股東代表公司利益對不當行為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吳林祥、陳華南及翟曉明均為一匙通公司的股東,而且翟曉明身為該公司的執行董事,實際掌控該公司,一匙通公司在翟曉明的控制之下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主張權利,在此情形之下,吳林祥、陳華南向人民法院起訴翟曉明所申請的專利技術方案應屬公司所有,并將一匙通公司作為第三人,其實質是代表公司利益對翟曉明提起訴訟,符合法律規定。因此,翟曉明認為吳林祥、陳華南不具備主體資格的主張不能成立。
對于翟曉明認為涉案專利申請技術方案形成時間是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之前,而且由其研制成功,設立一匙通公司僅是為實現產業化的主張,一審法院認為,雖然翟曉明提交了相關產品實物,但由于其形成時間無法確認,證人也不能證明該實物能揭示完整的專利申請技術方案;而且一匙通公司自2003年4月成立后的兩年時間里,一直未生產出“一匙通數碼鎖具”成品,直至2005年6月才有產品投放市場,這也表明在這兩年時間里,一匙通公司一直在研制開發相關產品。因此翟曉明的這一抗辯主張不予采納。
根據法律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經對比,吳林祥、陳華南提供的圖紙等技術資料所反映的技術方案與翟曉明的專利申請方案相同。證據表明,一匙通公司自 2004年成立之后,將“一匙通數碼智能鎖具”項目申報為常州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翟曉明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研究人員還包括本公司的陶濤、吳林祥、尤啟國等人,不但一匙通公司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購買儀器設備,常州市科技局為該項目還撥款支持,這些都足以證明翟曉明等人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并且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對“一匙通數碼智能鎖具”項目進行研發,研發成果應當歸屬于本單位─一匙通公司。即使翟曉明在一匙通公司成立之前已獨立從事數碼鎖具的研究開發并取得研究成果,也不能排除一匙通公司在前述技術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開發,形成新的技術方案,翟曉明等人在執行本單位職務并利用單位的技術條件所得的新的技術成果也應歸單位所有。
翟曉明還認為其在設立一匙通公司之前的多項專利已完全覆蓋了涉案技術方案,但其未提供證據進行證明,這一抗辯主張亦不予采納。
另外,吳林祥、陳華南還請求判令翟曉明支付
其它合理費用,但其起訴時未提出明確的數額,而且這一訴訟請求沒有法律依據,故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翟曉明申請“一種由鑰匙提供電源的微功耗電子鎖具”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成果應屬一匙通公司,吳林祥、陳華南認為涉案技術方案的專利申請權歸屬一匙通公司的主張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應當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條的規定,一審法院判決:一、翟曉明以自己的名義提出的“一種由鑰匙提供電源的微功耗電子鎖具”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專利申請號分別為2005100414845 和2005200744982)的專利申請權歸屬一匙通公司。二、駁回吳林祥、陳華南的其它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00元、其它費用200元,共計700 元,由翟曉明負擔。
翟曉明不服原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請求
撤銷原審判決,改判名稱為“一種由鑰匙提供電源的微功耗電子鎖具”的一項發明專利申請和一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專利申請權歸屬翟曉明所有;由被上訴人承擔一、
二審全部
訴訟費用。其主要理由為:
(一)原審判決對案件主要事實認定不清、對涉案關鍵證據認定不當。原審判決認定涉案發明創造屬于職務發明,該認定的唯一理由是“原告提供的圖紙等技術資料所反映的技術方案與被告的專利申請方案相同”,但是,經當庭出示該圖紙和質證,原告所提供的所謂技術資料既沒有加蓋一匙通公司的印章,也沒有標明形成該圖紙的日期。更重要的是,原審原告當庭認諾所有圖紙都是復印件或者重新從電腦當中打印出的打印件。按照
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基本規定和發明創造涉及技術的嚴密與邏輯性的要求,這種關系到涉案技術的主要特征和技術對比以及技術方案形成時間的關鍵證據,是不能通過如此草率和含糊的證據來證明的,起碼是不能作為孤證來據以認定案件關鍵事實。原審判決認為該證據有原審原告提供的證人證言予以佐證,但其提供的證人都僅僅是對圖紙的存在與否的事實發表不確定的證詞,而對圖紙中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圖紙的制作人以及圖紙的制作時間和圖紙中技術方案的修正均沒有提供可靠、詳實的證言,這種對欲證明證據的關鍵部分沒有任何明確說明的證言同樣是不能作為證明本案技術方案的形成時間、形成主體以及技術對比的唯一證據。原審判決依據兩項具有嚴重瑕疵的證據做出的判決顯屬不當。
(二)原審判決對涉案關鍵事實推理不當。認定一項技術是否屬于職務發明創造的主要依據是“為完成單位布置的任務以及主要利用單位物質技術條件形成了主要的技術方案”,但是,翟曉明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之前就已經獨立完成了本案訴爭專利技術的所有主要技術方案,基本完成了整個發明的構思和草圖,并制作了模型和部分零件,一匙通公司只是在技術實驗或實施階段提供了一些幫助,該幫助本身沒有產生任何具有實質性、創造性的技術革新,仍然是按照翟曉明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以前就已經獨立完成的技術方案進行實施和微小的改進,對于這一點,原審原告提供的證人也當庭認可。因此,該專利申請權仍然應當歸屬翟曉明所有。原判認定翟曉明提供的實物證據及證人本身不能說明該實物證據的形成時間和是否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以前就形成完整的技術方案錯誤。實物證據的形成時間已經由出庭作證的周天文予以明確認定,其認定的時間肯定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之前。而且,實物證據的主要成分是銅、鐵等金屬材料,根據放射和衰變周期的科學原理,該實物證據的時間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測定的辦法予以客觀的檢測,原審判決應當對該關鍵事實和專業問題指定專業
鑒定機構予以鑒定以明確涉案的關鍵事實,而不應僅僅以實物本身不能說明其形成時間來否定實物證據的客觀屬性和證據價值。
(三)翟曉明有新的證據。針對原判認為翟曉明證據不足的部分,翟曉明已經請求有關權威鑒定機構對實物證據的形成時間進行鑒定,并有多名親自參與該實物證據的制作、加工或者評價、鑒定的專業人員出具證言并愿意出庭作證予以佐證。
庭審中,翟曉明明確表示沒有新的證據提供。
吳林祥、陳華南庭審口頭答辯稱:涉案發明創造是職務發明,專利申請權應屬于一匙通公司。一匙通公司成立目的就是為了研發電子鎖,我方在一審中提供了大量的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原判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爭議焦點為:涉案發明創造是否屬于職務發明。
雙方當事人二審均未提供新的證據。
除翟曉明認為
一審判決中“以標有一匙通公司名稱的圖紙與翟曉明的專利申請文件進行比對,圖紙記載的技術方案與翟曉明的專利申請技術方案相同”的內容不屬于法院查明事實的范圍外,雙方當事人對一審法院查明的其他事實均無異議。本院對無異議的事實予以確認。
二審另查明:
1、2005年6月22日,一匙通公司與揚州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簽訂的鎖具購銷協議中約定,一匙通公司在 2005年8月中旬負責將訂購的鎖具運達交付給揚州市人民防空辦公室。該合同已實際履行,一匙通公司于2005年10月交付合同約定的鎖具。該鎖具涉及的技術方案與翟曉明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所反映的技術方案一致。該事實有吳林祥、陳華南一審提供的鎖具購銷協議及當事人二審庭審陳述為證。
2、一審中,翟曉明申請證人周天文出庭作證,其證言的主要內容為:從2000年夏天至2002年底,翟曉明多次找我商量開發電子鎖產品一事。這期間,我幫他加工的都是零件,前后加工過鎖舌、鑰匙頭、彈簧等零件,其他零件名稱記不清了,加工的零件具體裝哪里不知道。法庭出示的實物證據,我不會拆卸,大概在2001年至2002年見到過。
3、2004年3月,一匙通公司就“一匙通數碼智能鎖”項目向常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局申報“2004年常州市科技發展計劃”,申報材料中的“科技計劃項目設計任務書”載明:“本項目由一匙通公司獨家研發和實施……本項目研究的所有知識產權均為自主知識產權,歸一匙通公司所有”。
本院認為:
涉案發明創造屬于職務發明,理由如下:
根據我國專利法第六條的規定,職務發明是指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吳林祥、陳華南認為一匙通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研發涉案“一匙通數碼智能鎖”項目,翟曉明作為公司的執行董事及該項目的負責人,與公司其他人員合作所進行的研發工作就是為執行一匙通公司的任務,而且涉案發明創造是一匙通公司投入了大量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故涉案發明創造屬于職務發明。翟曉明則認為涉案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之前就已獨立完成,一匙通公司的成立只是對該技術方案的實施,故涉案發明創造不屬于職務發明。由此可知,雙方當事人對涉案發明創造是否屬于職務發明存在爭議的關鍵在于,一是確定該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是何時完成的,如果完成時間是在一匙通公司成立之前,則該發明創造就不屬于職務發明;二是確定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為了完成發明創造,而僅僅是為了驗證或實施發明創造,則該發明創造同樣不屬于職務發明。
首先,涉案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完成時間在一匙通公司成立之后。一般而言,作為一項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說明這項技術方案已經完成。如果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有關技術方案的實際完成時間早于專利申請日,則只能以專利申請日為依據推定該技術方案的完成時間。本案中,翟曉明申請專利的時間是2005年8月,而一匙通公司的成立時間為2003年4月。雖然翟曉明認為涉案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在一匙通公司設立之前就已完成,并提供了實物證據和證人周天文的證言,但這兩份證據之間不能形成有效的證據鏈證明其主張。理由是:其一,實物證據本身無法反映形成時間,即使通過鑒定能確定的也只是實物主要金屬成份的形成時間,并不能等同于實物證據的形成時間。其二,證人周天文僅僅是為翟曉明加工部分零件,加工的零件具體安裝在哪里亦不清楚,且證人不會拆卸實物證據,不僅無法確認實物證據中是否有其加工的零件,也不能確認其看到的實物證據是否就是翟曉明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因此,該證人證言無法與實物證據相互印證。據此,可以推定涉案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是在一匙通公司成立之后才完成的。翟曉明關于涉案發明創造是在一匙通公司成立之前就已完成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其次,涉案發明創造主要是利用一匙通公司的物質技術條件完成的。翟曉明并不否認一匙通公司為涉案發明創造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只是認為這是對該發明創造技術方案的實施。吳林祥、陳華南則認為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是為了研制、開發涉案發明創造,為此,提供了相應的證據。一是,一匙通公司就“一匙通數碼智能鎖”向地方科技局的科技發展計劃申報材料,以及與地方科技局簽訂的科技項目合同、科技項目撥款憑證等證據,均表明涉案發明創造由一匙通公司獨家研發和實施,且該項目的研發負責人為翟曉明。二是,一匙通公司2005年3月給常州市新區工商局的《申請報告》中記載,公司自注冊成立兩年來,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匙通數碼智能鎖”。以上證據可以證明,對涉案發明創造進行研發是一匙通公司的一項主要任務。結合該發明創造技術方案是在一匙通公司成立之后才完成,應當認定對一匙通公司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主要是為了涉案發明創造的研發,而不僅僅是為了實施。
綜上,翟曉明及一匙通公司的其他研究人員為執行一匙通公司的任務,并利用了公司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涉案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其申請專利的權利應當屬于一匙通公司。翟曉明認為涉案發明創造屬于其個人發明,專利申請權應歸其所有的上訴主張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由于翟曉明并不否認一匙通公司訟爭的發明創造及最終制造的產品所反映的技術方案與其申請專利的技術方案是相同的,故吳林祥、陳華南提供的圖紙等技術資料所反映的技術方案是否與翟曉明的專利申請方案相同對判定涉案發明創造是否屬于職務發明并無影響,且一審法院對本案職務發明的認定也并非僅依據這一結論,故翟曉明認為原判對該結論認定不當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理涉。
綜上所述,翟曉明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
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500元、其他費用人民幣200元,由翟曉明負擔。
???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王成龍
代理審判員 袁 滔
代理審判員 王天紅
二○○六年十月十七日
書 記 員 黃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