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
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對環境污染導致的損害范圍、程度等進行合理鑒定、測算,出具
鑒定意見和評估報告,為環境管理、環境司法等提供服務的活動。為切實推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順利開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是應對環境挑戰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發達國家二三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集中顯現,環境保護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而我國法律在環境責任、環境污染
損害賠償和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規定的不完善以及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機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污染者負擔原則的有效落實,與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及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很不適應。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全面追究污染者的環境責任,是切實落實污染者負擔原則、有效應對環境挑戰的迫切需要。
(二)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
目前,在我國環境管理實踐中對私益環境損害的賠償遠不能足額到位,對公益環境損害的賠償更是很少涉及。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對環境污染損害進行定量化評估,將污染修復與生態恢復費用納入環境損害賠償范圍,科學、合理確定損害賠償數額與行政罰款數額,有助于真實體現企業生產的環境成本,強化企業環境責任,增強企業的環境風險意識,從而在根本上有利于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問題,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
(三)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是優化環境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手段
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必須優化環境行政管理方式。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使環境行政處罰與污染者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和獲取的收益掛鉤,有助于推動環境行政管理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深化環境責任保險、綠色信貸、生態補償等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的創新,有助于加快環境風險防范、環境應急處置等環境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是推進環境司法深入開展的技術保障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損害行為的行政責任、
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都做出了原則規定,但由于缺乏具體可操作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和管理機制,環境污染案件在審理時仍存在許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研究建立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和工作機制,可以為司法機關審理環境污染案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將有助于推動環境司法的深入開展,切實維護群眾合法環境權益,依法嚴厲懲治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二、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工作目標
(五)指導思想。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為指導,以保障環境安全、維護社會公平為目標,實現污染者全面
承擔責任、受害者獲得足額賠償、生態環境依法得到保護,促進環境管理從主要利用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歷史性轉變。
(六)工作原則
統籌規劃,有序推進。以“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為指導,對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與環境風險防范、環境責任保險、環境污染修復等相關工作統籌規劃,有序推進。
立足國情,探索創新。立足國情,充分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探索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方法,不斷創新管理機制。
試點先行,逐步完善。充分發揮地方環境保護部門的積極性,試點先行,以“先易后難、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為原則,針對各類環境要素與污染因子,逐步制定、完善相關技術規范與標準。
科學嚴謹,維護公正。及時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開展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建立監督機制,確保鑒定意見和評估報告的獨立性、科學性與公正性。
(七)總體目標。圍繞環境保護中心工作,制定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組建鑒定評估專業隊伍,健全工作機制,為環境行政管理、環境污染
案件審理以及相關環境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與修復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
(八)階段目標。2011—2012年為探索試點階段,重點開展案例研究和試點工作,在國家和試點地區初步形成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能力。2013—2015年為重點突破階段,以制定重點領域管理與技術規范以及組建隊伍為主,強化國家和試點地區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隊伍的能力建設。2016—2020年為全面推進階段,完善相關評估技術與管理規范,推進相關立法進程,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能力。
三、工作任務
(九)推動立法進程。研究論證環境污染損害責任承擔主體、
賠償責任范圍、責任承擔方式等基本制度,及時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積極推進環境責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和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進程。
(十)制定技術規范。研究制定環境污染損害范圍認定與損害鑒定評估、污染修復與生態恢復、后評估與監測等方面的技術規范與標準,逐步形成覆蓋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態破壞等多個領域的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方法。爭取利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立一套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與環境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同時加快環境損害修復技術的研究,為科學化、定量化評估環境污染損害奠定技術基礎。近期以嚴重危害公眾環境安全的水污染事故和重金屬污染事故為突破口,開展重點領域技術規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十一)組建專業隊伍。依托環境保護系統內現有科研技術單位的業務優勢,組建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管理與技術支撐隊伍,明確職能定位。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要與環境執法分離,保證其獨立性及中立性。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推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隊伍逐步納入國家
司法鑒定體系。
(十二)健全工作機制。抓緊建立高效便民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機制,逐步規范運行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聯合相關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以及地方環境保護科研技術單位,形成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研發體系。加強與司法部門等有關單位的協調配合,推動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
四、試點工作部署
(十三)積極開展試點。環境保護部將選擇具有一定條件的省、市環境保護部門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單位要根據本轄區實際,從高起點上統籌規劃,力爭在地方立法、制度建設與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創新。要依托本轄區現有的環境保護科研技術單位業務優勢,在2011年年底前組建專業隊伍,確保有一定理論與實際工作經驗的科研人員專職從事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試點工作,建立地方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專家庫,盡快形成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能力。
(十四)重視案例評估。試點單位在應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過程中,要及時啟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建立環境污染事件
案例庫,開展環境污染場地修復調查,運用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開展實例驗算,重點對環境污染導致的資源環境損害進行評估測算。
(十五)做好指導交流。國家和試點單位之間要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定期開展技術指導與信息交流。
五、保障措施
(十六)重視組織領導。各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切實加強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管理制度建設,主動與立法、司法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積極有序地推進工作開展。
(十七)強化能力建設。各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尤其是試點單位,要在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和研究課題安排、人員培訓與鑒定評估設備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傾斜,確保前期科研和鑒定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盡快形成鑒定評估能力并不斷提高鑒定評估水平。加強技術儲備,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先進經驗,不斷拓展研究領域,逐步向污染修復及生態恢復等領域縱深推進。開發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信息管理系統,建立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網絡體系。
(十八)加強培訓宣傳。要及時匯總研究成果,組織編寫培訓教材,結合案例試點評估,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對管理和技術人員開展專題培訓。要注重宣傳,普及專業知識,推廣成功經驗,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做好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工作。
附件: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第I版)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附件:
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第I版)
1.背景和依據
為推動和規范環境污染損害的鑒定評估工作,定量化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為公民、
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與國家生態環境資源在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中遭受損害的賠償與司法判決提供技術支持,依據《憲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提出本《方法》。
2.定義
2.1 環境污染損害
指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造成的各類損害,包括環境污染行為直接造成的區域生態環境功能和自然資源破壞、人身傷亡和財產損毀及其減少的實際價值,也包括為防止污染擴大、污染修復和/或恢復受損生態環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發生的費用,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獲得利益的喪失,污染環境部分或完全恢復前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期間損害。
2.2 生態環境服務功能
指某種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其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公眾利益所發揮的作用。
2.3 防止污染擴大
指當污染物等有害物質向環境排放,為防止污染擴散所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
2.4 基線
指污染物泄漏或有害物質向環境排放沒有發生時,評估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態。
2.5 污染修復
指出現污染物泄漏或有害物質向環境排放產生風險時采取的降低環境中污染物濃度、穩定或固定環境中污染物質、或對污染區域實施隔離措施,將污染引發的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恢復或部分恢復受污染區域環境功能的人工措施。
2.6 生態恢復
指使受損害的生態環境恢復到或好于基線狀態所采取的人工恢復措施。
2.7 期間損害
指從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發生到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和/或服務恢復到基線狀態期間,受影響區域不能完全發揮其生態功能,或為其他自然資源或公眾提供服務而引起的損害。
3.環境污染損害范圍認定
3.1 損害范圍的認定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環境污染損害范圍的認定借鑒參考了美國、歐盟等國外相關法律關于環境污染損害范圍的定義以及農業部等國內相關部門和行業制定的事故損害評估范圍,力爭反映環境污染損害的客觀實際和內在屬性。
(2)簡明性原則
針對環境污染損害范圍廣、影響鏈長的特點,本《方法》對各類損害進行了有選擇的綜合歸并,以全面合理、重點突出、簡明扼要為目標確定損害的范圍邊界。
(3)可操作原則
確定的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范圍經過了充分的案例試點驗證以及國家和地方專家的反復論證,擬列入評估范圍的損害易于評價,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4)循序漸進原則
從保證評估范圍架構的完整性和評估方法的成熟性兩方面考慮,提出全面完整和近期可操作兩套損害評估范圍,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將環境污染可能造成的損害逐步納入評估范圍。
3.2 環境污染損害范圍
全面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范圍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生態環境資源損害、應急處置費用、調查評估費用、污染修復費用、事故影響損害和其他應當納入評估范圍內的損害。
近期可操作的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范圍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應急處置費用、調查評估費用和污染修復費用,此五類損害的評估適用本《方法》。
(1)人身損害
人身損害包括因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而支出的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一般性醫療支出費用、造成人身
傷殘的特別損害、造成死亡的特別損害等費用。
(2)財產損害
財產損害包括因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直接造成的資產性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本《方法》將財產損害分為國家財產損害、單位財產損害和個人財產損害,其中國家財產損害主要包括國有耕地、林地、濕地和草地等生產性資產的直接產品損失;單位財產損害主要包括國有和集體單位所有的固定資產和產品、半成品等其他資產的損害;個人財產損害主要包括個人所有的漁產品、農作物、畜禽和房屋等資產的損害。本《方法》所稱“財產”不包括國家和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
(3)應急處置費用
應急處置費用指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發生后現場搶救和應急處理所發生的合理費用,包括為降低、減輕污染危害而采取的防止污染擴大而投入的物資和人力,以及清理現場、人員轉移安置等產生的合理費用。具體包括污染控制費用及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人員轉移安置費用、應急監測費用。
(4)調查評估費用
調查評估費用指對環境污染損害評估所支出的費用,按實際評估發生的費用計算,包括現場預調查、勘察監測、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損害評估費用。
(5)污染修復費用
污染修復費用指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結束后,經過污染風險評估確定應該采取的將污染引發的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的人工干預措施所需費用,包括制定修復方案和監測、監管產生的費用。
4.環境污染事故損害的評估方法
4.1 人身損害
人身損害評估方法參照適用國家現行有關規定和標準。
4.2 財產損害
財產損害的評估方法參照適用國家現行有關規定和標準,沒有相關規定和標準的,可以參照《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的編制說明》(以下簡稱《編制說明》)評估計算。
4.3 應急處置費用
應急處置費用按實際發生的費用,即直接市場價值法評估。
4.3.1 污染控制和現場搶救費用
為防止污染繼續擴大,同時對各種正在受到污染或即將受到污染的財物進行搶救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投入的各種阻止污染物擴散的物資、輔助使用的機器設備、燃料(油料)、人員工資或補貼,以及因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造成的財產損害等。
(1)投入的各種物資的價值:(公式略)
同時,投入使用的各種機器設備產生的費用按租賃使用費計算。
(2)燃料(油料)費用:
燃料(油料)費用=燃料(油料)消耗量(kg)×現價(元/kg)(2)
(3)人員費用:
人員費用=人數×日均工資(補貼)標準(元/天)×天數(天)(3)
(4)因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造成的財產損害
財產完全損毀按重置成本法計算;如果部分損毀,損毀部分按重置完全價值折舊方法計算,見式(4)。
財產損失=重置完全價值(元)×(1—年平均折舊率%×已使用年限)×損壞率(%)(4)
其中:年平均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100%/折舊年限(5)
4.3.2 清理現場費用
指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清理
事故現場所發生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清理費用主要包括材料費,運輸費、人工費以及需要購置的一些工具、特制的防護服等費用,計算方法參見式(1)。
4.3.3 人員轉移安置費用
指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根據事故的性質和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程度,對受害人員和受到威脅的人員進行疏散、轉移、安置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這部分費用按照實際發生計算。
人員轉移安置費用=(購置帳篷數目×帳篷單價)+安置居民日常生活開支+轉移安置期間發生的醫療費用(6)
4.3.4 應急監測費用
指監測人員的勞務費用和相關材料設備支出。
應急監測費用=(監測人員人數×工作時間×監測勞務工資)+新增監測設備費用(監測設備折舊費用)+監測材料費用(7)
4.4 調查評估費用
按實際發生的費用,即直接市場價值法評估計算。
4.5 污染修復費用
如果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發生后,制定了詳細完整的污染修復方案,以實際修復工程費用作為污染修復費用。如果無法得到實際修復工程費用,本《方法》推薦采用虛擬治理成本法和/或修復費用法計算,并根據受污染影響區域的環境功能敏感程度分別乘以1.5—10以及1.0—2.5的倍數作為這部分費用的上、下限值,確定原則見表1。
表1 污染修復費用的確定原則
環境功能區類型 污染修復費用難于計算 污染修復費用易于計算
地表水污染
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8倍 >修復費用的1.8倍
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6—8倍 修復費用的1.6—1.8倍
I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4.5—6倍 修復費用的1.4—1.6倍
IV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3—4.5倍 修復費用的1.2—1.4倍
環境功能區類型 污染修復費用難于計算 污染修復費用易于計算
V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1.5—3倍 修復費用的1.0—1.2倍
地下水污染
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10倍 >修復費用的2.5倍
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8—10倍 修復費用的2.0—2.5倍
I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6—8倍 修復費用的1.6—2.0倍
IV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4—6倍 修復費用的1.3—1.6倍
V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2—4倍 修復費用的1.0—1.3倍
空氣環境污染
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6倍 ———
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4—6倍 ———
I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2—4倍 ———
土壤環境污染
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10倍 >修復費用的2.0倍
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6—10倍 修復費用的1.5—2.0倍
I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3—6倍 修復費用的1.0—1.5倍
海洋環境污染
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10倍 >修復費用的1.7倍
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7—10倍 修復費用的1.4—1.7倍
III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4—7倍 修復費用的1.2—1.4倍
IV類 虛擬治理成本的2—4倍 修復費用的1.0—1.2倍
4.5.1 虛擬治理成本法
虛擬治理成本為治理所有已排放的污染物應該花費的成本,即污染物排放量與單位污染物虛擬治理成本的乘積。單位污染物虛擬治理成本按事故或事件所在地前三年單位污染物實際治理平均成本計算。
虛擬污染治理成本=Σ(污染物排放量×單位虛擬治理成本)(8)
4.5.2 修復費用法
分別針對土壤、水體和其他環境要素提出修復費用計算方法。
(1)土壤修復費用
土壤修復費用指經鑒定受污染土壤采取修復措施的費用,包括編制修復方案、土壤修復和后期監測監管發生的所有費用。修復土壤的參考單位成本見表2,其他費用按直接市場價值法計算。當土壤修復費用難以評價時,參照《編制說明》計算土壤損失作為替代修復費用。
土壤修復費用=編制方案費用+土壤修復費用+后期監測監管費用(9)
(2)水體修復費用
水體修復費用指采取應急措施后、經鑒定水體污染依然無法消除、采取并實施其他人工干預措施所發生的費用,包括編制修復方案、水體修復和后期監測監管發生的所有費用。修復水體的參考單位治理成本見表2,其他費用按直接市場價值法計算。當水體修復費用難以評價時,參照《編制說明》計算水環境資源損失作為替代修復費用。
水體修復費用=編制方案費用+修復費用+后期監測監管費用(10)
表2 土地和水資源參照單位修復治理成本
單位:元/t
修復技術 適用介質 單位治理成本 修復技術 適用介質 單位治理成本
市政工程技術 化學修復技術
污染場地覆蓋技術 土壤、底泥 —— 化學氧化 土壤、底泥、地表水、地下水 700—4000
含水層隔離墻技術 地表水、地下水 —— 化學脫氯 土壤、底泥 ——
污染場地隔離墻技術 土壤、底泥、地表水、地下水 —— 土壤淋洗 土壤、底泥 300—1500
污染物挖除和處理措施 土壤、底泥 —— 溶劑浸提 土壤、底泥 5000—8900
生物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技術
自然衰減 地表水、地下水 —— 兩相氣提 土壤、底泥、地表水、地下水 900—1600
生物翻堆 土壤、底泥 320—1400 曝氣技術 地表水、地下水 600—1200
生物通風 土壤、底泥 250—800 土壤氣提 土壤、底泥 600—1400
生物注氣 土壤、底泥、 地表水、地下水 500—1100 反應性生物滲透墻技術 地表水、地下水 250—4100
耕作修復 土壤、底泥 300—2000 土壤清洗 土壤、底泥 250—800
生物漿反應器 土壤、底泥 300—900 —— —— ——
穩定和固定技術 熱處理技術
水力封堵 土壤、底泥 200—700 焚燒 土壤、底泥 5200—13000
玻璃化技術 土壤、底泥 900—2800 熱脫附 土壤、底泥 300—3300
(3)其他環境修復費用
當總體環境修復方案難以制定時,可以環境破壞損失作為替代修復費用,參照《編制說明》推薦方法計算評估。
5.附則
(1)關于適用范圍的說明:本《方法》主要適用于指導試點地方環境保護部門開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損害評估工作,也可作為環境污染糾紛處理或環境污染案件審理時的參考。
累積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損害評估,可參照本《方法》進行。
(2)關于評估范圍的說明:礦藏、水流、海域、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等資源性財產的損毀屬于生態環境損害評價范圍。
(3)關于重復計算的說明:污染事故和事件發生后為防止污染擴大而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發生的費用,計為應急處置費用,不計為污染修復費用。
(4)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針對實際案例情況對《方法》和《編制說明》提出完善修訂意見,或適用新的評估方法,但必須說明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5)《編制說明》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