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土地(國土)管理局(廳),解放軍土地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土地管理局:
長期以來,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認真執行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在征用集體土地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妥善安排了被征地單位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保障了各類建設用地。但是,一些地方還存在濫用征地權、征地補償標準不合法、征地補償安置不落實、侵犯農民權益等問題,群眾反映十分強烈。為切實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加強征地管理工作,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推行和完善政府統一征地制度,保證征地工作依法進行
征用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用地,是政府行為。各地必須依照《土地管理法》確立的征用土地制度,實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征地。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職責及法定的征地批準權限和程序,代表政府負責組織征地的審查報批和具體實施工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審查報批和組織實施征用土地。
各地應依法規范征地審批和實施行為,確保國家經濟建設用地。征用土地必須依法報省級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批準,嚴禁越權批準征用土地。征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準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承擔實施的具體工作。
二、依法擬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各地應按照《關于印發試行建設用地審批管理文書格式的通知》(國土資廳發〔1999〕41號)和《關于印發征地批后實施管理文書參考格式的通知》(國土資廳發〔1999〕35號)的要求擬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征地調查和征地補償登記時,應深入村組,實地調查。土地權屬應以土地登記或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土地權屬協議書為依據;土地地類、面積應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調查)和勘測定界成果為準,附著物狀況詳實。征地調查應在擬定征用土地方案前完成,并結合征地補償登記進行復核。
各地應認真執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有關規定,合理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征用耕地的,要根據《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國土資廳發〔1999〕97號)的有關解釋,核定有關費用標準。省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法律規定,結合本地實際,組織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定不同地類的具體征地補償費用標準,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既要防止克扣、壓低征地補償費用,損害農民利益;也要防止被征地單位和群眾漫天要價、謊報地類、擴大面積和有關部門借征地之名“搭車收費”,加重用地單位負擔。
三、依法管理和使用征地費用,妥善安排好被征地單位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經依法批準后,由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各地要深入細致地做好工作,切實保證征地費用依法管理和使用。土地補償費支付給享有被征用土地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于發展生產;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根據征地補償登記,依照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的標準支付給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安置補助費根據不同安置途徑,依照法律規定支付給負責安置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可發放給被安置人,由其自謀職業。對土地被全部征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被撤銷建制,實行“農轉非”的,其征地費用應全部用于轉為非農業戶口人員的生產和生活安置。
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貨幣安置、社會保險方式安置等途徑,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多種途徑安置機制。經濟發達地區或城鄉結合部,可按照規劃用途預留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確定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發展農業生產或從事多種經營。有條件的地區可允許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補償費入股,興辦企業。
四、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建立被征地單位群眾的監督機制
各地應依照法律規定,公開征地工作程序,提高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張貼公告或通過新聞媒體搞好依法批準的征用土地方案、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工作;在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同時,要注意聽取被征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對補償標準或安置途徑有爭議的,按照法律規定做好協調和裁決工作。在爭議解決前,不應影響征用土地方案的實施。
征地的各項費用必須依照法律規定按時發放,全額到位,不得拖欠。對遺留的拖欠征地費用問題,各地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清理,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責任督促有關單位限期解決。對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費用的行為,應依法予以查處。
所有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可采用鄉管村(組)用的形式設立財務專戶進行管理。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協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征地費使用公開制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統一安排使用的,應征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征地補償費用的收取、支出、用途等情況均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以接受監督,防止出現營私舞弊行為。
五、加強對征地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規范征地行為
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崗位責任制,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擬定征用土地方案時,填表人、審核人、主管領導應分別簽字,各負其責;審核報批過程中應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履行審查報批程序;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經依法批準后,應明確組織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責任人,保證各項工作具體落實。凡由省級人民政府依法批準的征用土地,每季度第一個月中旬前由省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匯總報國土資源部備案。
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按照職能轉變、政事分開的原則,把征地調查、勘測定界、整理資料、征地批后實施及組織補充耕地等事務性、技術性工作,委托給有關事業單位承擔,以便集中更多精力研究政策,抓好管理。有關事業單位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進一步做好征地服務工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2013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和2014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有關問題的決定
2012-0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1983)
1983-09-0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8修正)
1998-11-04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對“隱匿、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主體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
2002-01-1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修正案》的決定
2003-06-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有關問題的決定
2004-04-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突尼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0-03-01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
1992-04-0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83-09-02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決議
1980-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已被修正)
1992-04-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授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的準備工作機構的決定
1993-03-31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1993-02-2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
1999-06-28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2003-11-24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5-04旅行社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
2015-04-06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2-19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山東省青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3-11-18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2-11-09國務院關于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0-1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關于開展依托電子政務平臺加強縣級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