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部門必須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國民經濟的重大戰略決策。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引進外資,開創我國利用外資工作新局面,是去年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一項重要工作指導方針。十多年來,我國利用外資工作迅速發展,從1979年到1995年底,全國已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88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約1330億美元;企業遍布全國各地,分布于石油、煤炭、交通、冶金、機械、電子、化工、建材、輕工、紡織、醫藥、房地產、旅游、金融、商業等國民經濟大部分領域。外資的引入和利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多年來,全國財政部門在各級領導的領導下,積極探索,勇于開拓,在加強外商投資企業財政財務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近些年來,財政部門始終站在改革的前列,發揮綜合管理職能,運用財政、財務政策,強化財務管理,加強財政監督,積極為企業提供服務,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努力增加財政收入,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投資環境的改善,我國利用外資工作將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外商投資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將會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財政部門作為國家集中分配資金的主管部門,在外商投資企業工作中,充分發揮分配、調控、管理和監督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做好外商投資企業財政財務管理工作,是客觀形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級財政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各級財政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外資工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指示要求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把外商投資企業財政財務管理工作擺上重要的位置,健全機構,充實人員,狠抓財政收入,強化財務管理,嚴格財政監督,加大管理力度,認真履行財政職責,把外資管理工作推向一個新臺階。
二、財政部門近期工作任務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工作目前已進入逐步實行國民待遇,加強管理和監督,重視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企業健康發展階段。今后一個時期內,財政部門外資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以抓收入為中心,發揮財政調控作用,引導外資投向,推動產業結構、企業產品結構的優化,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做好基礎管理工作,健全法規制度,完善信息系統,服務宏觀管理,強化培訓,擴大宣傳,拓寬財政工作領域;幫助和指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參與前期決策,搞好資產評估,規范企業財務活動,維護國家、企業、投資者和職工合法權益;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監管體制,狠抓制度貫徹落實,保證財經法規有效實施。
(一)注重宏觀管理,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財政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是,按照我國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通過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外資投向,發展支柱性產業,推動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各地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1.堅持“積極、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資方針。“積極”就是在利用外資的指導思想上、戰略上要積極,要充分發揮我國市場、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敢于大膽利用外資。“合理”是指我們利用外資在技術上要慎重,要根據各個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情況,考慮國內綜合配套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把握好利用外資的規模和速度,合理地引導外資投向,優化外資投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有效”是指利用外資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引導外資投向國民經濟急需發展的部門和行業,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企業技術進步。要按照國家關于《指導外商投資方向的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規定,運用財政、財務宏觀調控手段,引導外商投向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農業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投入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投向技術先進,產品檔次高,出口創匯的項目;投向綜合利用資源和再生資源以及防治環境污染的項目;投向能夠發揮中西部地區人力和資源優勢的項目。適當投向金融、商品、旅游、房地產等領域。對國內已引進技術,生產能力已能滿足市場需要的項目,對從事稀有、貴重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的項目等要限制。對危害國家安全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項目,對污染環境及破壞自然資源的項目,對占用大量耕地、不利于保護開發土地資源的項目等要禁止。
3.引導外資向內地轉移,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步伐。在沿海地區繼續擴大利用外資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人力和資源優勢,積極鼓勵吸收外資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項目和老企業改造項目,支持勞動密集型項目由沿海向內地梯度轉移,把外資引向內地,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振興。
4.積極參與利用外資重大決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參與財稅體制改革,逐步統一內、外資企業財政稅收政策,創造條件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建立公平、統一的經濟秩序,為企業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健全發展。
(二)以抓收入為中心,發揮財政調控作用
財政部門是國家集中分配資金的主管部門,積極組織收入和有效地管理、運用資金,支持企業發展,是國家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能。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壯大了我國經濟基礎,擴大了財源,各級財政部門應圍繞抓收入,重調控,支持企業發展開展工作。
1.開辟財源,強化征管力度。開辟財源就是財政部門通過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組織財政收入,不斷壯大國家財力。企業場地使用費和物價補貼等財政部門直接征管的收入,要及時足額地征收上來。今后還要收繳國有資產收益,進一步擴大財源。要強化征管力度,不得隨意減免企業應上繳收入,對企業欠繳的,要追回;對有意逃避的,要查辦。
2.監繳稅收,完善征管體制。對外商投資企業上繳呼項稅收,財政部門要建立核查制度,與稅務機關密切配合,積極做好企業各項稅收入庫的監繳工作。開展稅收監繳,應從兩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核查外商投資企業是否及時足額上繳稅收,有無遺漏;二是核對企業上繳的稅收是否按規定級次入庫,有無混庫。
3.建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發展。各級財政部門要想辦法等措并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幫助企業解決資金上的困難,支持企業發展。在使用資金方面,要確保重點,優先支持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以點帶面,滾動循環,發揮財政調控作用。
4.搞好收支計劃,加強預算管理。要把安排好財政收支,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摸清企業情況,落實“兩費”收入任務,安排好專項資金投向,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和長期收入計劃,確定具體實施步驟,進一步壯大國家財力。
(三)做好基礎管理工作,拓寬財政工作領域。
做好基礎管理工作,是搞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只有扎扎實實地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保證將更多的外商投資企業納入財政管理范疇,及時掌握企業信息,加強宏觀決策管理,使財政工作順利開展。重點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抓發法制建設,規范財務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歸根到底是法制經濟。制定有利于企業公平競爭,健康發展的財政、財務法規,是財政部門的重要職責。制定法規制度應遵循四項原則,即維護國家主權原則;平等互利原則;尊重國際慣例原則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原則。制度建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財政部要根據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財經法規。近期財政部將研究制定外商投資企業國有資產收益收繳管理辦法;商品流通等六個行業外商投資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辦法指導意見;外商投資企業預算收入監交管理辦法;企業辦理財政登記實施辦法;財政部門對中國注冊會計師開展驗資、查帳工作的檢查監督規范意見;企業中方資金管理辦法等。
(2)地方財政部門要將國家頒發的財經法規及時轉發下去,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補充規定和具體實施辦法,讓企業盡快了解掌握和執行國家政策,保證法規的有效實施。
(3)指導企業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是對資金運動和價值形態的管理,是以成本管理和資金管理為中心,通過價值形態管理,實現對實物形態的管理。要指導企業健全內部財務管理機構,配備好財會人員。加強對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要按規定時間報財政部門備案,財政部門應認真審查并提出修改意見,要求企業糾正或完善。
2.實施財政登記,擴大管理領域。企業辦理財政登記,是財政部門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是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開展這項工作,要求外商投資企業辦理工商登記后在規定時間內持有關文件到主管財政機關辦理登記,并建立年審制度。通過財政登記,加強財政與企業的聯系,及時掌握企業情況,規范企業財務行業,使企業從成立之日起就納入財政的監督管理之中,推動其他工作順利開展。
3.建立信息系統,服務宏觀管理。企業財務會計信息資料的整理分析是國家宏觀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也是財政部門工作的有效手段。既要抓好信息資料的收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好信息資料,服務于宏觀管理、企業管理。從以下三方面做好信息工作:
(1)要按照財政部的統一部署,把外商投資企業分戶報表編報系統建立起來,在此基礎上擴大統計范圍,力爭到1997年將外商投資企業信息統計面擴大到企業戶數的80%以上。
(2)各級財政部門應加強對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工作的組織領導,配備必要的人員和設備,要求省一級指定一名處級干部負責,至少配備3人從事此項工作;地市一級指定一名科(處)級干部負責,至少配備2人從事此項工作。
(3)搞好信息資料的分析及企業評價工作。除了繼續做好企業季度和年度財務報表資料分析工作外,重點抓好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工作。一是用分戶數據資料來分析企業產、供、銷存在的各種問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措施;二是研究運用信息資料指導幫助企業搞好生產經營管理,以信息資料為紐帶加強財政部門與企業的聯系;三是充分利用信息資料,進行企業及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預測,包括企業成本費用、資產負債結構、經濟效益,以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分析,為制定有關利用外資政策提供依據;四是認真做好財政部制定的新企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指標宣傳解釋工作,總結和完善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做好地區之間、行業之間、行業內部和企業的經濟效益評價工作,樹立財政部門經濟效益評價權威性,推動方方面面都來關心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發動和組織社會力量,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學會是發展財政部門與企業聯系的紐帶,是為企業提供服務的窗口之一,各省市要根據情況及時地將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學會建立起來。通過開展學會活動,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開展業務咨詢和學術交流,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和地位,擴大財政影響。同時,各地要充分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力量,開展業務咨詢,幫助企業健全內部管理制度,為企業提供服務。
(四)規范企業財務活動,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是財政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財務管理體系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管理體系,它從資金價值方面管理企業在組織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由于企業財務分配不僅是企業內部的分配活動,它涉及到國民經濟中社會資金的分配結構,是形成社會補償基金、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主體,它又是國家財政的主要基礎。因此,財政部門管理企業的重點是幫助和指導企業加強內部財務管理,規范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使之符合財經制度的要求,保護國家、企業、投資者和職工利益,保證社會資金合理分配和國民經濟結構合理調整,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1.參與前期決策,嚴把項目質量關。財政部門對外商投資企業不僅要進行事中、事后管理,而且要參與前期決策,從項目開始就介入企業管理,嚴把項目質量關。財政部門參與前期決策工作要側重于參與項目論證,搞好經濟可行性研究,特別是做好投資經濟效益的綜合分析和評價,詢查外商資信,
審查合同條款,幫助企業做好綜合平衡、落實資金、市場和各項生產條件,保證企業建成后能夠健康順利發展。
2.搞好資產評估,保護國家和投資者權益。資產評估是對合資各方投入的資產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重新進行評價,從而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資產評估,不僅關系到中外投資者的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到國家利益。各級財政部門應發揮管理與監督的職能作用,配合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采取措施,積極組織開展企業資產評估工作,并對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的資產評估工作進行檢查、審核、把關,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保護投資者利益。
3.抓好制度備案,嚴格企業內部管理。企業建立健全內部財務制度,是開展經營管理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工作。企業應按財政部關于“頒發外商投資企業建立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通知的規定,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并報財政部門備案。對企業上報備案的內部財務制度,財政部門要認真進行審查,發現有不當之處,要向企業提出,及時更正,促進企業內部管理的科學化、合法化。要用兩年時間幫助和指導80%以上的企業建立起較完善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
4.開展調查研究,支持企業發展。開展調查研究,是財政部門的經常性工作。開展這項工作,一是可以及時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采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二是可以反映企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制定利用外資政策,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五)加強監督檢查,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監管體制
監督檢查是財政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財經法規得到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今后財政部門應“兩手抓”,既要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支持促進企業發展,又要監督約束企業行為,保證企業財務活動的合法化,規范化。要管理與監督并重。
1.明確監督對象,擴大監督范圍。對外商投資企業,財政監督的內容具體為企業資金籌集、資金運用、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各方面財務活動;監督的范圍應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擴大到籌建、營運、清算的全過程,以及企業上繳各項稅收、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等。
2.改進監督方法,完善監管體制。開展監督檢查工作,方法很多。各級財政部門要以根據各自情況,采取企業自查、互審,財政部門抽查的辦法,開展這項工作。對查出的問題,財政部門要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對有關單位及責任人進行處罰。開展財政監督工作,財政部門要與計劃、經貿、稅務、勞動、國有資產管理、監察等部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共同做好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工作。
3.做好近兩年我部頒發的財政財務法規制度的貫徹落實工作。財政部要對各地法規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也要對所屬地市縣情況進行檢查。對法規執行嚴、工作開展好的地區,要宣傳和鼓勵;對法規貫徹不力,工作開展落后的地區,要通報和批評。
三、加強外商投資企業財政管理干部隊伍和思想政治工作
當前財政部門外商投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各級財政部門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干部隊伍建設,這是做好新形勢下財政部門外資工作的有力保障。
1.各級財政部門領導要關心、支持、重視外商投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把它作為財政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健全機構,配足人員,保持干部隊伍的穩定,加強這方面的力量。
2.各級財政部門應按《關于財政部門進一步做好外商投資企業工作的意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作為當前及今后外資工作的行動指南。要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做到工作有思路,任務有重點,日常工作與重大問題研究相結合,講究實效。
3.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干部隊伍的培訓。財政部負責培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分管外商投資企業財務管理的外經干部,由上述單位層層往下培訓;要制定培訓計劃,爭取用三年時間分層次、分期分批把在職干部輪訓一遍,使從事外商投資企業財務管理的同志在理論、政策、法規及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技能都能顯著提高。
4.加強廉政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重點搞好有關廉政方面的制度建設,加強檢查監督。堅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干部隊伍的政治素質納入工作規劃,逐步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潔的外商投資企業財政管理干部隊伍。
各級財政部門領導,必須統一認識,振奮精神,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經過三、五年的辛勤努力,財政部門外商投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必將開創一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