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關于全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情況貫徹執行。
關于全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
為了落實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有關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要求,貫徹《國務院關于繼續積極穩妥地進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國發〔1991〕30號)的精神,經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認真討論,現就全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見:
一、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總目標
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根本目的,是要緩解居民住房困難,不斷改善住房條件,正確引導消費,逐步實現住房商品化,發展房地產業。按照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從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著手,將現行公房的實物福利分配制度逐步轉變為貨幣工資分配制度,由住戶通過商品交換(買房或租房),取得住房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使住房這種特殊商品進入消費品市場,實現住房資金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分階段目標
(一)“八五”計劃期間的目標。以改變低租金、無償分配為基本點,公房租金計租標準力爭達到實現簡單再生產的三項因素(維修費、管理費、折舊費)的水平,逐步增加家庭收入中住房消費支出的比重;緊緊圍繞“解危”,“解困”,重點解決危險住房和人均居住面積在3至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難戶以及無房戶的住房問題,使人均居住面積達到7.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達到40%至50%;房改方案正式出臺的城市,要建立城市、單位和個人三級住房基金,并使之合理化、固定化、規范化,保證住房建設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通過改革奠定機制轉換的基礎。
(二)十年目標。到2000年,公房租金計租標準要努力達到包括五項因素(維修費、管理費、折舊費、投資利息和房產稅)的成本租金水平;住房成套率達到60%至70%,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平方米,群眾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發展房地產市場,建立和健全住房資金的融資體系,加速機制的轉換,逐步實現住房建設資金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三)長期目標。住房租金計租標準要達到包括八項因素(在前述五項因素基礎上再增加土地使用費、保險費和利潤)的商品租金水平;住房成套率大大提高,每戶有一套舒適的住房;健全房地產市場,完善住房融資體系,完成住房商品機制的轉換,實現住房商品化、社會化。
三、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共同負擔的原則。在保持現有建房資金渠道的前提下,增加個人在住房建設投資中的比重。
(二)堅持租、售、建并舉的原則,形成一個提高租金、促進售房、回收資金、推動建房的良性循環。
(三)堅持在統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分散決策的原則。全國房改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但各地房改的步驟、辦法和措施不能一刀切,要在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的統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分散決策、分步實施。
(四)堅持機制轉換的原則。首先,要改變現行資金分配體制,把住房資金從作為積累形式的計劃實物分配變化消費形式的商品交換分配,把住房基金逐步納入正常渠道,使目前實際用于職工建房、修房的大量暗補資金轉化為明補資金,并逐步納入職工工資;其次,要把現行的住房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計劃管理體制變為住房作為商品生產投資的指導性計劃管理體制;再次,要通過財政、稅收、工資、金融、物價、房產管理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在理順目前圍繞住房所發生的各種資金渠道的基礎上建立住房基金,逐步形成能夠實現住房資金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最后,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開放房地產市場,發展房地產金融和房地產業,把包括住房在內的房地產開發、建設、經營服務納入整個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循環體系。
四、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中的有關政策問題
住房制度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重申和進一步明確的有關政策是:
(一)提租與補貼問題。合理調整公房租金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環節。提高房租要著眼于租售比價的合理化;提租次數和提租幅度由各地根據物價指數控制目標和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統籌安排。各地要堅持“多提少補”的原則,一些地區在理順租金、小幅度提租的前提下也可以不補。明后兩年,對出租公房的租金按統一標準進行調整,這個標準至少要包含兩項因素,有條件的應爭取達到三至五項因素;同時,應把計算租金標準和補貼所依據的各項參數統一在1990年底實際發生的水平。
(二)售房問題。向居民個人出售新舊公房是推行住房商品化的基本措施之一。出售公房的價格要合理,既要考慮到職工的購買能力,又不能定得過低。住房價格區分為標準價和市場價,標準價包括住房本身的建筑造價以及征地和
拆遷補償費。在起步階段,為鼓勵群眾買房,按標準價計價時,征地和拆遷補償費暫可以考慮由單位適當負擔。出售公有住房的價格,要經評估機構評估,國有資產、房地產和物價管理部門核定,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批準,嚴禁以過低的價格出售公有住房。按市場價格出售的住房,出售對象主要是高收入者,要按體現國家宏觀調控的原則定價。要重視降低住房造價,把不應攤入住房建設的費用劃分出來。對拆遷戶的安置用房應按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住房制度改革,以合理價格有償提供。要加強公房售后維修、管理和服務。
(三)新房新制度問題。對從1992年起投入使用的新房,全面貫徹先賣后租、新房新租、有償租房的原則。租金要在貫徹“多提少補”的原則下較大幅度地提高。對新房交納租賃保證金或認購住房債券,要作出適合于本地區情況的具體規定。新房實轉的住房資金來源,企業可進入成本,機關、事業單位可列入財政經費預算。
(四)住房基金問題。為了建立城市、單位和個人三級住房基金,要把基建投資中的住房投資劃出來,并把住房的修繕撥款固定下來,劃入城市住房基金;把企業用于生產和住房消費的資金分列,使企業住房基金規范化;并通過逐步提高公房租金、收取租賃保證金、發行住房債券、組織住房儲蓄等形式,增大個人籌資在住房投資中的比重。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做好住房資金籌集和轉化工作,凡是房改方案出臺的城市,都要把住房基金建立起來,并把基金管好用活。公積金是建立個人住房基金的有效方式,各地區要緊密聯系各地區的特點和經濟能力,正確引導,逐步推行。
(五)住房金融問題。要逐步建立集中調度、統籌使用、可供融通的住房信貸資金,使資金有借有還、有償使用、滾動循環。要辦好
抵押貸款,使分散、分期實現的居民家庭收入,能適應集中、一次性支付的住房購置的需求;住房建設單位要通過住房的出售盡快收回投資,投入建新房,加快資金周轉。在住房金融管理體制上,要區別政策性信貸和經營性信貸。政策性業務要劃分出專項資金來源,建立房改信貸基金,單獨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求平衡、就地完稅,國家在計劃安排、信貸規模、利率、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經營性業務要充分發揮各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按現行規定拓展房地產開發信貸業務。繼續開展職工購房保險配套工作。
煙臺 、
蚌埠兩市成立了住房儲蓄銀行,要繼續積極探索、總結經驗。
(六)住房投資和建設體制問題。住房投資和建設體制的改革,就是把現行由國家、企業統包的住房投資體制,轉換成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共同負擔的住房投資體制。各地政府應大力支持單位或個人的集資、合作建房,特別是結合“解危”、“解困”進行的集資、合作建房。計劃、金融、財政、稅收、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應該積極配合、支持、通過減免稅費等扶持政策,努力降低建房造價。要正確引導和改革現行房產開發的建設體制,確立政府對住房價格的有效調控和制約機制。要形成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相結合的住房建設計劃管理體制,除指令性計劃安排的住房建設外,對個人集資與合作建房的部分可以不受規模的控制,實行指導性計劃。
(七)住房管理問題。各地可以采取逐步引導、漸進過渡的辦法,逐步實現公有住房的社會化管理。先在企業內部實行分離,把對消費性住房的管理從以往的與生產性房產的混合管理中分離出來,專項核算,自成體系,獨立經營。再以信托方式把這部分住房委托給由社區組織的,或由若干企業單位的房產部門合并而成的經濟實體進行具體經營管理。
(八)住房權屬問題。職工購買公有住房,在國家規定標準面積以內的,實行標準價。購房后擁有部分產權,即占有權和使用權、有限處分權和收益權;可以
繼承,可以在購房五年以后進入市場出售或出租,原產權單位有優先購買權和租用權。售房收入扣除有關稅費后所得收益,按政府、單位、個人的產權比例進行分配。職工擁有部分產權的住房,在自用和自住時受到法律的保護;將優惠購買的住房投放市場時,則受到法律的約束,不得高價出售或出租。各地在推行按標準價和部分產權原則出售公房時,要結合本地實際,擬定公房出售后的產權管理辦法,把公房出售繼續推行下去。
(九)房地產市場問題。在房地產市場的推進過程中,要加強法制建設,建立法規體系,把房地產市場納入法制軌道。既要形成一個以傳遞信息、促成交易、余缺互補的交易場所,又要嚴格交易程序,嚴格交易人的資格審查,打擊非法倒買倒賣行為。要搞好房地產的價格評估和價格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一個可調控的住房出租、出售、交換和抵押的房地產市場。
(十)條塊、點面關系問題。中央和國務院各部門要積極支持所屬企事業單位進行房改,地方政府也要適當照顧到各部門的特點。試點地區和單位要繼續先行改革,摸索經驗。對于不同市、縣,不同單位在提租補貼等方面出現的交叉和輻射問題,要堅持后改的支持先改的,改革步子小的支持改革步子大的。
(十一)房改中的減免補問題。住房制度改革中對低收入職工、離退休職工、政府民政部門確定的社會救濟戶和非在職的優撫戶等,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實行減免補政策。各地要嚴格控制減免補的范圍。
(十二)機關干部要在統一政策下參加房改,并要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
五、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明后兩年的總體布置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八五”計劃期間“要積極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穩步向前推進”的要求,按照房改的統一目標、統一政策和基本原則,從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房改總體方案,選擇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起步方式,抓住有利時機,有計劃地在明后兩年內分期分批地實行住房制度改革。
建議直轄市、各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沿海城市和有條件的城鎮在1992年底以前率先進行全面配套的住房制度改革;其余的城市和城鎮凡是有條件的、力爭在1992年底以前起步。
已經進行住房制度改革試點的城鎮、企事業單位要按既定政策、原則和辦法繼續推行改革。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房改方案經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會同有關部門審查批準后實行。
六、加強對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領導
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開,是一項艱苦而細致的工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領導同志要親自抓房改工作,取得房改的直接經驗。
要認真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和解釋工作,向群眾說明改革的政策、方法和步驟,講清改革中所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真心實意地聽取群眾意見,吸取群眾智慧。
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把住房制度改革納入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去,結合企業、工資、價格、以及宏觀調控體制的改革,統籌規劃,協調配套地進行。同時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要有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必要的人力來抓。要有規劃、有安排,切實抓好干部的培訓工作。
各級宣傳部門要積極、準確地宣傳房改政策,引導群眾參與房改、支持房改。在起步以后,適當加大改革的份量,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斷總結經驗,使住房制度改革順利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