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辦應急發〔2008〕1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我部制定了《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地震災區工作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醫療
衛生對口支援地震災區工作方案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總體要求,為做好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的組織管理,推動地震災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保障災區臨時安置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大災之后無大疫的目標,特制定本方案。
一、對口支援的原則、范圍和任務
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遵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科學防治、省外與省內對口支援相結合的原則。
對口支援和受援的范圍按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川、甘、陜三省在外省對口支援的同時,組織省內對口支援工作。
對口支援的任務是:各支援省(市)負責幫助災區受援縣恢復、重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給予一定數量的醫療衛生管理、技術人力支持,加強對受援縣醫療衛生人員培訓,參與并指導鄉、村巡回醫療和衛生防疫工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安排技術人員重點支援災區市、縣防疫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衛生部負責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的協調與督導。
災區各級衛生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領導和對口支援省(市)的支持幫助下,整合省內外醫療衛生資源,統一部署、統籌規劃,盡快恢復災區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努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保障災區人民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二、總體安排
(一)各支援省(市)衛生部門與川、甘、陜三省衛生廳充分協商,按本方案要求,制定對口支援工作方案。已經派往災區的醫療隊和防疫隊,可先按對口支援方案進行調整和銜接,再逐步按受援縣的實際需要,調整醫療、防疫和衛生監督力量,幫助災區恢復醫療衛生正常工作秩序。
(二)各支援省(市)衛生部門應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管理和技術人員參加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選派人員須具備3年以上專業工作經驗,身體健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5歲。
(三)各省(市)已經派出的醫療衛生隊伍要與對口支援隊伍做好工作交接,防止出現工作脫節。對口支援隊伍未到或未辦妥交接前,各地原有的醫療和衛生防疫隊不得撤離。
各省(市)原派出的醫療和衛生防疫隊,在進駐對口支援縣后,可分步進行人員調換。
(四)各支援省(市)派出的醫療衛生人員要與受援縣醫療衛生力量有效整合,根據當地醫療和衛生防疫工作的實際需要,安排好人員的工作崗位及承擔的職責。
廣東省和
天津市衛生廳(局)要主動與甘、陜兩省衛生廳進行溝通商議,明確重點支援縣的醫療服務及衛生防疫工作需求,制定可操作的衛生支援方案。
(五)對口支援工作期限按照受災縣的醫療和衛生防疫工作實際需要確定。支援人員原則上每3個月輪換一次或根據實際需要協商確定。對口支援工作時間計入晉升上一級技術職務所需的累計下鄉工作時間,支援期間享受原有的工資等生活福利待遇。根據受援縣的需要,及時適當調整支援人員數量和專業結構。
(六)各受援省衛生廳負責對口支援工作的具體協調和管理。各支援省(市)在本方案下發后5日內將對口支援方案報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并抄送受援地省衛生廳。本方案下發后10日內,各對口支援醫療衛生隊伍完成與原駐隊伍的交接。
(七)非對口支援省(區、市)的醫療和衛生防疫隊在按規定完成工作交接后,可以撤離。
(八)對口支援汶川縣、理縣、茂縣的省份,要積極主動地與軍隊的衛勤部門做好溝通和銜接。
三、醫療對口支援任務
(一)各支援省(市)衛生部門原則上要派地市級醫療機構支援受災縣級醫療機構,派縣級醫療機構支援受災鄉鎮衛生院,并指導村衛生室提供醫療服務或者在農村開展巡回醫療,盡快恢復災區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
(二)受災縣醫療機構設施、設備損壞較輕、醫務人員傷亡較少的,支援省(市)要限期幫助其恢復正常醫療秩序。
(三)受災縣醫療機構設施、設備損壞較重、醫務人員傷亡較多的,支援省(市)要幫助其修繕損壞的設施,添置必要的診療設備,并派出相應專業醫務人員,幫助開展診療工作。
(四)受災縣醫療機構設施、設備毀壞嚴重,醫務人員傷亡很大的,除災區省級衛生部門負責在省內調配醫療力量外,支援省(市)要幫助其建立臨時醫療設施,添置必要的診療設備,派駐一定數量的醫務人員,在縣、鄉臨時醫療機構開展診療服務,并到農村開展巡回醫療。
(五)至2008年7月底,受災縣、鄉和災民安置點要普遍建立醫療服務體系,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到9月底,全面完成災區縣、鄉臨時醫療機構建設,基本恢復正常醫療服務秩序;到今年年底,災區醫療服務體系全面恢復,臨時業務用房、基本設備和技術人員配備比較齊全。縣級醫療機構具備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診療能力,能開展常規的婦產科、骨科、普外科手術,可及時處理農藥中毒、溺水等常見中毒、損傷疾病,滿足常見傳染病的分診、隔離治療要求和能夠開展婦幼保健常規服務。鄉鎮衛生院具備急診、轉診功能,可進行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助產技術服務,能夠定期到農村開展巡診。
(六)衛生部根據需要繼續派出重癥醫學、感染、藥學專家和專科(血透、ICU)護理人員在
四川各重癥傷員集中收治醫院提供技術支持。
四、衛生防疫工作對口支援任務
(一)各支援省(市)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做好對口支援防疫、監督隊伍的選派工作,并與受援縣的衛生防疫、監督隊伍密切配合,避免出現空白。
(二)各支援省(市)派出的衛生防疫人員中,原則上流行病專業人員應占40%,消殺滅專業人員占15%,其他衛生專業人員占20%,實驗室人員占15%,健康教育人員占10%。隊員中高級、中級和初級專業人員分別占15%、55%和30%。
(三)各支援省(市)派出的衛生監督人員中,原則上食品衛生監督人員應占70%,飲用水衛生監督人員占30%,其中要有熟悉快速檢測和食物中毒調查處理的人員。
(四)各支援省(市)衛生防疫人員要會同當地疾控人員,共同開展災民安置點公共衛生狀況與需求的持續評估;指導做好飲用水衛生、環境衛生、營養和食品衛生工作;加強對傳染病監測、暴發調查與控制的指導;盡快恢復重大疾病、免疫規劃疾病、傳染病預防控制的常規公共衛生服務;逐步恢復公共衛生實驗室檢測能力;指導做好科學消毒工作;有效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與管理。
(五)災區衛生監督工作要突出重點,切實做好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監管工作,確保不發生重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和介水腸道傳染病。要重點加強災區城鎮集中供水以及災民集中安置點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工作;加強災區集中供餐單位餐飲原料采購、儲存、加工以及餐飲具消毒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加強恢復重建期間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衛生監督管理;加強災區食品和飲用水安全衛生知識的宣傳。各支援省(市)衛生部門要幫助受災地區盡快恢復衛生監督機構工作能力以及食品和飲用水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加強對當地衛生監督人員的培訓,促進當地衛生監督機構能力建設,確保災區衛生監督工作有效、有序開展。
(六)受災縣的臨時衛生防疫和衛生監督工作設施,與臨時醫療機構同步建設。
(七)各支援省(市)派出的衛生防疫和衛生監督人員要與受援地工作人員密切合作,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共同承擔大災之后無大疫的任務。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衛生部門和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對口支援地震災區的指示精神,充分認識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光榮傳統,增強全國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弘揚救死扶傷、濟困解難的美德,勇于承擔繁重的任務。各支援省(市)要由主要領導同志負總責,一名廳(局)級領導同志負責組織實施。
(二)加強溝通,密切協作。各支援省(市)和受援地要建立協調機制,共同研究對口支援中出現的問題,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受援地要掌握本地醫療衛生需求情況和衛生機構的損毀情況,向支援省(市)提出需支援人員的規模、結構及其他援助項目。各支援省(市)要根據受援地的實際需求,明確援助任務和責任。
(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各支援省(市)既要支持受援地臨時安置點和縣、鄉臨時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補充必需的基本醫療衛生設備,幫助其盡快恢復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功能和災區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又要積極協助當地衛生部門做好城市和農村區域衛生規劃,把恢復重建與災區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加強管理,保障質量。各支援省(市)和受援縣衛生部門要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的管理和監督,保證醫療服務安全,提高衛生防疫效果,確保完成醫療衛生對口支援任務。對口支援工作應本著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保證受災縣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恢復,又要避免鋪張浪費。
川、甘、陜三省衛生部門要加強與各支援省(市)衛生部門的溝通合作,為省外醫療衛生隊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
甘肅、
陜西兩省應盡快研究落實醫療衛生防疫人員對口支援的需求和受援縣,與廣東省、天津市共同制定對口支援方案并報衛生部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