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當防衛及防衛過當
根據刑法第20條第1、2款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
正當防衛是國家賦予公民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一項權利。公民在行使這一權利時,即使對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其他權益造成損害也不負任何責任。但是,正當防衛的權利并不是毫無限制。為了避免公民濫用這種權利,我國刑法在賦予公民正當防衛的權利時,又明確地規定了行使正當防衛權利應受的限制條件。
成立正當防衛,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
所謂不法侵害行為,是指人所實施的對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的侵襲和損害行為。關于不法侵害的范圍,包括違法和犯罪行為。關于不法侵害的程度,只能對具有暴力性、破壞性、緊迫性的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基于上述認識,對下列幾種行為,均不能或不宜進行正當防衛:
(1)對合法行為不能進行正當防衛;
(2)對正當防衛行為不能實行反防衛:
(3)對緊急避險行為不能實行正當防衛;
(4)對意外事件不能實行正當防衛;
(5)對防衛過當、緊急避險過當不宜進行正當防衛;
如果事實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為人誤認為存在不法侵害而對臆想中的侵害者進行防衛,則屬于假想防衛。對此種情形的處理,視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過失而不同:如果主觀上有過失,并造成法律規定的損害后果,依過失犯罪論處;如果沒有過失,則應當按照意外事件處理,不予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二)不法侵害行為必須正在進行
正當防衛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時實行,這是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所謂正在進行,是指不法侵害已經開始,尚未結束。所謂不法侵害已經開始,通行認為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應以不法侵害人著手實行不法侵害時作為不法侵害開始的標志,但在不法侵害的現實威脅已經十分明顯、緊迫的情況下,即使不法侵害尚未著手,也應認為不法侵害已經開始。所謂不法侵害尚未結束,通行認為是指合法權益不再處于緊迫、現實的侵害、威脅之中,或者說不法侵害已經不可能繼續侵害或威脅合法權益。具體而言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不法侵害人自動中止不法侵害;
其二,侵害者被制服或因自身因素等原因已不可能繼續進行不法侵害;
其三,不法侵害已經既遂;
其四,不法侵害人離開侵害現場。
在不法侵害尚未開始或者已經結束時,進行所謂的“防衛”的,不是正當防衛,而是不適時防衛。對于因不適時防衛而造成損害結果的,如果符合刑法規定的某種故意或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的,應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三)防衛行為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行
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是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這是由正當防衛的目的和不法侵害人自身行為的非法性所決定了的。對不法侵害人以外的第三者實行“防衛”的,達不到有效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也不具有正當性,不是正當防衛。對于這種情況,如果符合刑法規定的某種犯罪的構成要件的,應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四)必須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是我國刑法明確規定的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非出于這種目的的,不能成立正當防衛。這是區分正當防衛與防衛挑撥、相互的非法侵害行為這些形似正當防衛而實為違法犯罪行為的關鍵。
(1)防衛挑撥,是指為了加害對方,故意以挑釁、引誘等挑逗他人向自己進攻,然后借口正當防衛加害對方的行為。
(2)相互進行的非法侵害行為,是指雙方都出于不法侵害的故意而進行的相互侵害行為。需要指出的是,在相互斗毆中,也可能出現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因而也可能進行正當防衛:
一是斗毆一方已經放棄侵害,例如宣布不再斗毆或者認輸、求饒、逃跑,而另一方繼續侵害;
二是在一般性斗毆中,一方突然使用殺傷力很強的兇器,另一方面臨生命的嚴重威脅。
在這兩種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均無保護合法權益的目的,不能成立正當防衛,而應視具體案情,應以相關犯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五)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防衛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損害,是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損害,是區分防衛的合法與非法、正當與過當的一個標志。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是指正當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對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損害,是區別防衛的合法與非法、正當與過當的一個標志。
如何理解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防衛行為只要為制止不法侵害行為所必需,并且根據不法侵害發生的環境、防衛人與不法侵害人的力量對比等客觀因素判斷,防衛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及造成的損害沒有明顯超過不法侵害的性質、手段、強度及可能造成的損害,或者雖然防衛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及造成的損害明顯超過不法侵害,但實際造成的損害并不算重大的,均屬正當防衛的范圍,而不能認為防衛過當。
二、特別防衛
特別防衛,是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所實施的正當防衛行為,沒有必要限度的限制,對其防衛行為的任何后果均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刑法設立特別防衛制度,其立法意旨在于充分鼓勵公民打消顧慮,勇于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避免那些嚴重犯罪行為對國家、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人身、財產或者其他合法權利造成重大的損害。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成立特別防衛,首先必須具備正當防衛成立的除了限度條件之外的前四個條件。其次,防衛行為必須針對正在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實行。
三、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一)防衛過當的概念和特征
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防衛過當具有兩方面的特征:
1.在客觀上表現為防衛行為明顯超過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重大損害。所謂明顯,不僅意味著能夠清楚明白、確定的看出防衛行為超過了必要限度,而且超過的程度不屬于輕微。當然究竟超過多大程度才屬于明顯超過,最終需要法官綜合具體案件的全部情況,立足于社會的通常觀念進行合理的判定。但是,不宜將“明顯”解釋為“非常顯著”,因為這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刑法規定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條件的虛置。至于“重大損害”,一般認為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的重傷、死亡,還包括財產的重大損失。
2.防衛人在主觀上對過當行為及造成的結果具有罪過。在防衛過當的場合,行為人對于其過當行為及其結果,主觀上不可能出于直接故意,因為正當防衛的目的與犯罪的目的,在一個人的頭腦中不可能同時并存。但主觀上存在間接故意和過失,則是可能的。
(二)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
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防衛過當的定罪;
二是防衛過當的處罰。
防衛過當不是獨立的罪名,對于防衛過當行為,實踐中應當根據具體案件中過當的犯罪事實的性質,以及犯罪人的主觀罪過形式,依照刑法分則的有關條款來確定罪名。
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對于防衛過當構成犯罪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在司法實踐中,確定何種情況下減輕、減輕多少,何種情況下免除處罰,一般應當綜合考慮防衛的具體目的、過當的程度、罪過形式以及防衛行為所保護權益的性質等個方面的因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自制名牌白酒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嗎
2021-03-12車被扣了怎么辦罰完款才能拿車嗎
2021-03-23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內容是什么
2020-11-25怎樣舉證夫妻分居兩年
2021-01-10產假期被裁員賠償標準
2020-12-24試用期是勞動合同期限法律規定嗎
2021-01-21提供虛假學歷,入職近10年還能解雇嗎
2021-02-28試用期交押金合法嗎
2021-02-19產品責任糾紛歸責與舉證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2-14人身保險合同的不可抗辯條款是什么
2021-03-23保險合同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2021-03-24也談無證駕駛造成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1-01-01外資保險公司籌建工作是否可以延長
2020-11-13保險費率是否適用價格法
2021-02-22抵押房產保險費發票可以抵扣嗎
2020-12-05我國保險網站有哪些類別
2021-01-12保險公司拒賠通知書怎么寫
2020-12-22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人身意外和重大疾病險,如何理賠
2020-12-07保險代理人的作用
2021-03-14訂立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應當遵守什么規定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