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罪的對象是貨幣。所謂貨幣,也稱通貨,是指在一國或地區具有強制流通力的、代表一定價值的、用作支付手段的特定物。貨幣包括本國貨幣和外幣。我國的貨幣為人民幣,這里的“人民幣”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它不僅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紙幣和硬幣,也包括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外匯兌換券。有人認為,外匯兌換券是限定在臨時入境的港、澳、臺、各國華僑及外賓五種人使用而且限于在指定范圍內流通的有價證券,它是中國銀行發行的,與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性質是不一樣的。
我們認為,外匯兌換券雖然在發行時并未明確屬于國家貨幣還是有價證券,但其實際上是作為含有外匯價值的人民幣代用券使用的,它與人民幣的基本職能并無實質差異,中國銀行發行也是基于國務院的授權,這與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授權發行人民幣道理是一樣的,因此應把外匯兌換券視為廣義上的人民幣看待,這也是我國理論上的通行看法,實踐中也是予以承認的。
偽造貨幣罪與非罪
本罪為行為犯。一般說來,行為人只要出于故意實施了偽造貨幣的行為,就可構成本罪,但這并不是說一定就構成犯罪,這是因為任何違法行為包括偽造貨幣的行為只有達到一定危害程度時才能構成犯罪。構成犯罪的標準,在沒有出現新的司法解釋前,可以參考最高人民法院于1994年9月8日發布的《關于辦理偽造國家貨幣、販運偽造的國家貨幣、走私偽造的貨幣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有關偽造國家貨幣罪的定罪處罰標準予以認定。
按照《解釋》的規定,下列偽造國家貨幣的行為應當依照原刑法第122條的規定定罪科刑,第一,偽造國家貨幣總面值在500元以上不滿15000元的;第二,偽造國家貨幣幣量50張以上不滿1500張的;第三,偽造國家貨幣的總面值或幣量雖然沒有達到上面第一、二種情況規定所應達到的數量,但具有嚴重情節的。所謂情節嚴重,則是指因偽造國家貨幣受過刑事處罰的,利用職務便利偽造國家貨幣的,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等情形。這樣,如果偽造國家貨幣的數量就總面值而言未達到500元,且就幣量張數而言未達到50張,并不具有法定的情節嚴重的情況,則就可以結合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主體特征(初犯還是常犯)、認罪悔罪態度等諸方面全面分析后,要么認定為不構成犯罪,要么認定為犯罪,但可以免予刑事處罰。至于外幣,在沒有新的司法解釋前,其數額可以按外匯牌價折合成一定的人民幣予以計算。
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村土地流轉最新補償標準
2021-01-20監察人員能否進入強制措施場所取證
2021-03-07行政訴訟維持判決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是什么
2021-03-23車禍私了要去交警隊簽什么協議
2020-12-22按揭的房產可以贈與未成年兒子嗎
2021-01-12房屋做析產需要哪些資料
2021-03-25工會如何發揮作用
2021-02-02離婚又復婚可以再次享受婚假嗎
2021-03-25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的意義及完善建議
2020-11-22為什么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0-12-302020人壽保險合同樣本
2021-01-06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保險公司追償沒財產執行怎么辦
2021-01-25機動車保險的形式
2020-11-12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方式有哪些
2021-03-04土地出讓金每次交易都得交嗎
2020-12-07房屋買賣未過戶拆遷款如何規定
2021-02-19拆遷安置房上市交易條件
2021-02-21拆遷房和棚戶區房拆遷有什么區別
2021-01-26拆遷補償安置新條例有哪些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