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湖南省某實業(yè)有限公司。
被告:四川省某儲運公司。
2000年8月20日,原告到四川收購一批干辣椒價值5萬元,準備用于出口,因收購時并沒有組織好運輸,故在當地與被告簽訂了保管合同,約定原告將這批干辣椒在被告?zhèn)}庫中存放7天,待原告派車來運。原告支付了保管費后,即回去組織車輛來運,8月23日夜,被告?zhèn)}庫內因電線遭雷電起火,致使原告裝在麻袋中的干辣椒被火燒近一半,被告人員在廢墟中將剩下的干辣椒清理出來堆放在露天里,就各自回去睡覺了,半夜下起了暴雨,原告裝辣椒的麻袋經過火災后便不結實,有的干脆散放在地上,經暴雨這么一沖,且在雨中浸泡了7個多小時,第二天被告人員上班時已面目全非,根本不能再用了,被告見此情景,遂以發(fā)生火災為由拍電報給原告,要求原告來人處理,原告來人了解情況后,要求被告賠償損失,被告以不可抗力為由拒絕賠償,雙方的糾紛于是就被原告提到法院,請求法院依法處理。
問題
對該案的處理有以下幾種爭議:
1、本案適用不可抗力,被告可免責;
2、本案不適用不可抗力,被告不能免責;
3、對于火燒的部分適用不可抗力,對于雨淋的部分不適用不可抗力,被告可部分免責。
分析與探討
不可抗力是民法領域中的一個免責條款,對于減輕履約方的責任,鼓勵交易,維護交易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一、不可抗力的構成要件。
不可抗力(ForceMajeure)又稱人力不可抗拒。《民法通則》第153條規(guī)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所謂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簽訂以后,發(fā)生了不能歸責于訂約的任何一方當事人,且當事人既不能預見,也無法事先采取預防措施加以避免的意外事故。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該當事人據此免除其履行合同的責任或允許其延期履行合同。
(一)不可抗力的構成要件包括:
1.不可預見。不可抗力所指的事件必須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的事件,它在合同訂立后的發(fā)生純屬偶然。當然,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也可能預見,但是這種預料之外的偶然事件發(fā)生率極其微小(如火災)而被當事人忽略不計,把它排除在正常情況之外,但如果這種偶然事件如果真的發(fā)生了,這類事件則屬于不可預見的事件。在正常情況下,判斷其能否預見到某一事件的發(fā)生有兩個不同的標準:一是客觀標準,即在某種具體情況下,一般社會正常理智的人能夠預見到的,該合同當事人就應當預見到。如果對該類事件的預見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則具備該專業(yè)知識的人如果成為合同一方的當事人也應當預見到。二是主觀標準,就是在某種具體情況下,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條件,如當事人的年齡、智力、知識水平、職業(yè)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綜合能力等因素來判斷合同當事人是否應該預見到。
2.不能避免。不可抗力事件的發(fā)生必須是合同一方債務人不可控制的客觀原因所導致的,或者一方債務人在訂立合同時可能預見,但是客觀上不能避免,不能控制(如地震),債務人對該事件的發(fā)生也不存在主觀上的故意和過失且不能避免其發(fā)生。當然,債務人對于非因為可歸責于自己的原因而產生的事件,如果能夠通過主觀努力克服它,就必須去克服,否則不能免除其債務責任。
3.不能克服。當事人對該事件的后果無法克服,無法阻止該類事件造成的后果。
(二)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不可抗力的外延非常廣泛,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了不可抗力的范圍,但均允許雙方當事人在合同自行約定免責條款。司法實踐中,根據合同法慣例,不可抗力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情形。
1.自然災害,如火災、地震、旱災、大雪、山崩、臺風、洪水、冰雹等;
2.社會異常事件,如戰(zhàn)爭、動亂、罷工、禁運、市場行情等;
3.政府行為,如政府干預、政府禁令、政府禁運等。
二、不可抗力的法定性及當事人的義務。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可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一方當事人的責任。但金錢債務的遲延履行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免除,當事人于遲延履行期間發(fā)生的不可抗力也不具有免責效力。
(一)不可抗力的適用具有法定性。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guī)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于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guī)定主張免責;如大于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二)當事人在不可抗力發(fā)生后的義務。
根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在不可抗力發(fā)生以后,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而不能履行合同,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1)及時通知的義務。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通知目的主要在于讓對方及時知道,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如果不及時通知對方,給對方造成擴大損失的,不能履行的一方要負責任。
(2)提供不可抗力證明的義務。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這種證明,應當由國家規(guī)定的有關主管部門提供,而不是任意提供的。一方當事人在不可抗力事件發(fā)生后,應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申請,取得該部門出具的證明,并在合理的期間內或者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將有關資料和該證明及時提供給對方,以證明不可抗力事件發(fā)生及影響當事人履行合同的具體情況。當事人一方將書面證明送交對方后,方可獲得延期履行、部分履行或者全部不履行,并根據情況予以免責的權利。
(3)減輕損失的義務。在不可抗力發(fā)生以后,一方當事人應當采取適當措施,盡量減少因不可抗力引起的損失。即使當事人的努力是艱難的或無利益的,當事人也應努力克服不可抗力的障礙。這主要是因為不可抗力事故的發(fā)生,在具體的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合同的履行所產生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消除事故的可能性在不同情況下也是不同的。但根據合同法原理的誠實信用原則,各方當事人都應負有義務努力消除事故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因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損失。
三、不可抗力與意外事件。
所謂意外事件(accident),是指非因當事人的故意或過失而偶然發(fā)生的事故。意外事件也影響著合同是否能全部發(fā)行、部分履行或遲延履行的行為。但在合同責任中,意外事件一般不能成為一方當事人的免責事由。根據合同法上債務人應當為第三人的行為向債權人負違約責任的合同相對性原理,盡管此時債務人并無故意或過失但仍然不能免除其咎。另外,合同責任主要以損害賠償和支付違約金為主要形式,在因意外事件造成一方當事人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并給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債務人仍應依法向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和支付違約金。
意外事件作為免責事由的適用范圍雖受到嚴格限制,但并不意味著意外事件絕對不能作為免責事由。由于合同責任仍然以過錯責任為其重要歸責原則,同時又以過錯作為其責任構成要件,而意外事件在某些情況下表明合同當事人沒有過錯,所以根據過錯原則,在特殊情況下,意外事件可以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免責事由。如債務人因意外事件不能按照約定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將使其支付極為不合理的費用,在此情況下,應允許債務人被免除實際履行合同的責任,而只承擔損害賠償和違約金責任。
意外事件也具有不可預見性,在社會實踐中,它常常與不可抗力相混淆。對于意外事件與不可抗力,應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區(qū)分。首先,從主觀上看,意外事件的不可預見性是指特定的當事人盡到合理的注意而不可預見;而不可抗力則具有更強的難以預見性,是一般人都不能預見的。其次,從客觀上看,意外事件雖然具有不可預見性,但它常常是能夠改變和克服的;而對于不可抗力來說,即使預見到也是不能避免和克服的。例如地震,有時人們也可以預見到,但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仍無法克服和避免。
實際上,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將意外事件作為免責條件。按照目前通說,意外事件,當事人承擔過錯責任,責任人應當因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賠償責任;沒有過失的,可以免責。對于不可抗力,當事人法定免責。
四、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
所謂情勢變更原則(PrincipleofChangedCircumstances),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發(fā)生,導致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xù)維持合同原有效力有悖于誠實信用原則(顯失公平)時,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1]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可歸結為:第一,客觀上須有情勢變更的事實。情勢須在有效的合同成立之后、合同履行完畢前,且不為當事人預見并不能由當事人避免。該“情勢”足以導致合同的基礎異常變動或者喪失。是指合同生效時作為該合同賴以成立的環(huán)境或基礎的一切客觀情況。第二,主觀上,須是當事人沒有主觀過錯。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中,由于故意或過失行為導致引發(fā)情勢變更的事件發(fā)生,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三,偶然性與不可預見性。情勢變更的偶然性與不可預見性,致使當事人不可克服維系合同履行的基礎發(fā)生動搖或喪失。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能夠預料到導致情勢變更的事件會發(fā)生或被克服,則不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由此類事件引發(fā)的履行風險,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四,程序上的法定性,協商程序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必須程序,即情勢發(fā)生變更,一方當事人首先應與對方就合同的內容重新進行協商,只有協商不成時,才能通過法定程序向法院或仲裁機構提出適用這一原則的請求[3]。第五,誠實信用原則的違背。導致發(fā)生情勢變更的事件須以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為前提,情勢變更事件發(fā)生后,若雙方當事人仍然履行合同,足以顯失公平。不能導致顯失公平的事件不適用該原則。
五、對本案例的評價。
對于本案中的保管合同糾紛,應當部分適用不可抗力原則。被告應當賠償原告被雨水淹掉的貨物損失,則不承擔賠償責任。因為電線遭受雷擊是既不可預見,也不可避免,電線著火后燒掉的貨物是不可抗力因素所致,對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被告不應承擔法律責任。而夏季多暴雨的情況是可以預見的,由于被告將原告的貨物露天放置,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這一行為存在重大過失,被告沒有盡到保管義務,對于這部分損失,被告是不能免責的,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社部:努力實現至2020年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目標
2020-12-01不受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有哪些
2020-11-15結婚彩禮什么時候給
2021-01-15商業(yè)銀行是企業(yè)法人嗎
2021-03-20集體土地怎么進行轉讓
2020-12-25購房還貸有哪些小技巧
2021-01-06如何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1-02-22產假期間安排工作符合法律規(guī)定嗎
2020-11-22拒付加班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1-07旅游意外險的概念是什么
2021-02-14法律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是如何規(guī)定的
2020-11-22使用重大疾病險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保險合同解除
2021-02-16開車故意犯罪保險公司會不會理賠
2021-03-25保險合同包括哪些形式
2021-01-28土地流轉政策、原則及合同要點有哪些
2021-02-21可以對拆遷補償決定書提起行政訴訟嗎
2020-11-22賓館拆遷補償不合理,如何維權
2021-02-12拆遷補償方案是由哪個部門制定
2021-01-30用宅基地辦企業(yè)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