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律霸網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物的合同。”該條中“保管物”的外延為何?這直接決定了保管合同制度的適用范圍。對保管物的范圍,世界各國或各地區的立法并不相同,其中《奧地利民法典》第960條、《日本民法典》第657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589條、我國澳門地區民法第1111條等認為保管物包括動產與不動產,[1]如我國澳門地區民法第1111條規定:“寄托系指一方將動產或不動產交付他方保管,而他方于被要求返還時將之返還之合同。”而《法國民法典》第1918條、《德國民法典》第688條、《瑞士債務法》第472條第一款、《意大利民法典》第1766條等則認為保管物以動產為限。[2]如《德國民法典》第688條規定:“根據保管合同,保管人負有保管存放人所交付的動產的義務。”筆者認為,由于《合同法》對保管物的范圍未設限制,因此保管物的范圍除動產外,還應包括不動產。對不動產的保管,有學者認為,不動產之保管,如有看守人或管理員時,一般常屬雇傭或委任,甚少以寄托契約為之。因此主張保管物應限于動產。其實,若以不動產的保管可采取雇傭或方式為由而否認其可成立保管合同的必要性,則動產亦無必要成為保管合同的標的,因為動產的保管也可采取雇傭或委托合同的方式。
保管物雖一般為寄存人所有之物,但不限于寄存人所有之物。第三人之物也可作為保管的標的物,如寄存人將拾得之物交給保管人保管,甚至保管人所有的物在特殊情形也可成為保管的標的物,如承租人將租賃物臨時交給出租人保管,此際出租人作為保管人系保管自己之物。但若保管物為盜贓物,此際,固可成立保管合同,但該合同能否有效,則應區分不同情形而定:當保管人為惡意時,該保管合同應屬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當保管人為善意時,因公序良俗的違反不能僅以客觀行為為斷,還需考慮法律行為、當事人的主觀意識,該保管合同應為有效;但保管人嗣后發現保管物為盜贓物的,該保管人可以錯誤或欺詐為由撤銷保管合同,并拒絕繼續保管。[3]《物權法》第2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亦即,法律在物(動產與不動產)之外,亦承認“權利”可作為物權的標的物。與此相關,在物之外,權利可否作為保管給付的標的物?如知識產權可否作為保管的標的物?我認為,雖然知識產權的相關證明資料可作為保管的標的物,但知識產權本身不能作為保管的標的,無成立知識產權保管合同的可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糾紛怎么起訴
2021-02-18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差別是什么
2021-02-01如何認定行政執法過錯情節
2021-02-23農村房屋土地證和戶主不是一個人怎么辦
2021-03-24商標駁回復審期限要多久
2021-01-11監視居住會有案底嗎
2020-12-01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是終審嗎
2021-02-18非機動車追尾機動車怎樣認定責任
2021-01-01遺囑怎么寫法律才具有法律效力
2020-12-24老人已去世能要贍養費嗎
2020-12-29如何認定挪用公款
2020-11-21勞動合同爭議解決方式怎么規定
2021-02-14發生工傷事故后 應該如何申報工傷事故
2021-02-08單位終止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幾種情形
2021-01-30解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新亮點
2021-03-17我國產品責任制度執行中有哪些問題與建議
2021-03-01投保人隱瞞實情投保會后果根據不同情況而定
2020-11-17停車費施救費及車輛損失鑒定費是否屬于保險責任范圍
2020-12-19保險合同糾紛案例(保險合同條款的解釋)
2020-12-21保險合同中條款約定不明應如何理解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