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隱私權,我國憲法、刑法、訴訟法、行政法都作了比較明確的保護性規定。然而,隱私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對它加以系統保護的,應是民法的重要任務,可遺憾的是,在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中并沒有對隱私權加以具體規定,僅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第一款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還在《關于審理名譽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文中有……披露隱私的內容,致使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兩個司法解釋中,都將隱私權作為名譽權來對待,把隱私權作為名譽權的內容之一,這實際上混淆了隱私權和名譽權的概念。事實上,隱私權與名譽權是相互并列的人身權利,二者不存在相互包容的關系。關于隱私權的概念,國內外學者都有諸多看法。筆者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私人生活安寧及私人信息,享有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權利,它屬于人格權的一種。隱私權與名譽權的主要差異在權利主體方面,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公民(包括生者及死者)。而名譽權的主體則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因為名譽是社會不特定的人對名譽主體的品性、德行、才能、水平、信用等方面的一般評價。除公民外,法人及非法人單位(比如個人合伙)都可以獲得這種評價。所以,名譽權的權利主體比隱私權的權利主體的范圍要廣得多。在權利本質方面,隱私權、名譽權也有很大差異。隱私權保護的是私人生活的安寧和私人信息的秘密。就是說權利人對自己的隱私具有支配權、控制權、利用權,即隱私權不僅僅是一種消極的“不受侵擾的權利”,而且是一種能動的控制權和利用權。而名譽權保護的是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對于特定主體的道德品質、能力和其他品質的一般評價。名譽權人顯然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影響這種評價,但不能憑自己的意愿任意改變、控制這種評價。也就是說,名譽權人不能控制、支配外界對自己的這種客觀評價。這一點與隱私權是不同的。在侵權方式上,隱私權與名譽權也存在著巨大差異。侵害他人隱私權的方式主要有:1、侵入侵擾。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的,是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但合法進入及進入向公眾開放的場所除外。2、監聽監視。非法對他人的行蹤及住宅、居所等進行監聽、監視,安裝竊聽或攝像設備等,屬于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3、窺視。故意窺視他人居室,利用望遠鏡或者其他設備偷看他人的私生活,或者私自拍攝他人室內私人生活的照片或者錄像片等,應當認為是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4、刺探。故意調查刺探他人的通信或其他私人文件的內容,非法刺探調查他人的性生活,非法刺探調查他人的財產狀況、某種經歷等隱私資料,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5、搜查。在公共場所或工作場所,非法搜查他人身體或財物的行為,屬于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6、干擾。非法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利用電話等方式騷擾他人,應當被認為是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7、披露、公開或宣揚。非法披露、公開或宣揚他人的隱私資料。例如,他人的個人數據、婚戀史、受害記錄、疾病史、財產狀況、某種經歷及其他屬于個人的資料、信息。以上這些行為都屬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而侵害名譽權的方式則與上述方式有所不同。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必須是積極的作為行為,任何消極的不作為行為都不可能構成對他人名譽或名譽權的侵害。具體包括侮辱、誹謗兩種方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哪些人能享有探望權,探望權有哪些內容
2021-01-08事實婚姻財產分割原則有哪些
2021-01-02協議管轄是否只能中國法院
2021-03-26人民法院對和解申請的審查重點是什么
2021-03-22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期限
2020-11-20工作中猝死公司應該負什么責任
2021-01-18個人金融信息受哪些保護
2020-11-14雇傭關系能認定工傷嗎
2021-01-31怎么證明是在商場摔傷,有哪些相關法律依據
2021-01-02連帶責任后房產贈與有效嗎
2020-11-09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怎么處理?
2021-02-12認定勞動關系司法解釋三規定是什么
2021-02-05《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六大亮點
2020-11-14人身意外險多久生效
2021-01-29怎樣解決保險公司實際償付能力低于規定標準的問題
2021-03-14什么是保單現金價值呢
2021-03-17對保險合同當事人有說明告知義務嗎
2020-12-16家屬是否屬被保險人引索賠糾紛
2021-03-19土地承包經營權主要內容是什么
2020-11-28承包的荒山可以轉讓嗎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