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死亡賠償金不屬于精神撫慰,這一點不容置疑。
2、死亡賠償金不能簡單認定為一般意義上的遺產。
假設,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屬于財產損失賠償的前提下,按照我國《繼承法》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的規定,死亡賠償金具有遺產的全部法律特征,應當是遺產。如果作簡單的認定就會出現的諸多相關問題。按照我國《繼承法》規定,一般情形下,遺產應當由法定繼承人按份承繼,而死亡賠償金是對死者的收入損失賠償,死者的收入應納入家庭整體收入,除去死者個人使用、家庭或個人積累外,對于家庭成員以及非親屬供養人的使用比例不可能是按份的,一般講孩子、老人使用要相對多些,如果按份繼承,就會出現賠償權利人的利益失衡,無法做到相對公平。按照遺產承繼,死者生前供養人中的非親屬被撫養(被扶養人)或者非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就不可能獲得救濟,這樣也失去了司法解釋的原意,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死亡賠償金認定為一般意義上的遺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司法解釋已作了處理,只是爭論者沒有注意到,沒有從宏統一地理解與體會《解釋》立意罷了。
另外,不少的人錯誤地認為,死亡賠償金不是針對死者,而是因對家庭整體收入損失的賠償,這一賠償屬于家庭全體成員,而不屬于死者的財產,不能看作是財產,因此不屬于遺產。這種觀點誤區在于:死亡賠償金的對象不是死者,骨子里是將死亡賠償等同于職工福利待遇中的撫恤(工亡補助),只不過是變換一種說法而已。對于這一觀點,用殘疾賠償金一比較就知道不能成立,在有死亡的人身損害中,由于死者獲得賠償的主體資格已不存在,其賠償權利人自然是其法定身份的相關人。而在造成人身殘疾損害中,處于第一地位的賠償權利人就是傷者本人。在各賠償項目中,殘疾賠償金的主體資格是唯一的,即傷者。按照它們的觀點,就會形成殘疾賠償金是家庭全體成員(這里暫不討論“家庭全體成員”概念的周全性)的權利的錯誤認識與導致紛爭可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案件專屬管轄
2021-01-08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補辦出讓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0-12-13什么是累犯?什么是自首?
2021-01-16離異后親生母親是否具有法定監護權
2020-12-24交通事故從起訴到發傳票是多少天?
2021-03-19物保人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
2020-11-10涉及房產確權的離婚案件訴訟費用法律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2021-01-16勞動合同期限未滿可以辭職嗎
2020-12-24如何認定勞動關系?
2020-12-02建筑勞務是否可以分包給個人
2021-01-16試用期離職被壓了一個月工資怎么辦
2021-02-04實習協議在法律上是什么性質
2020-12-30用人單位社保欠繳可以勞動調解嗎
2020-12-03投保人主的需明消費存在什么問你題呢
2021-01-05人身保險合同的特征及主要條款有哪些
2020-12-02貨運車損毀公共設施保險公司未履行義務敗訴
2020-12-11財產險理賠怎么辦理
2020-12-06對保險公司注冊資本如何要求的
2021-02-02鄉級人民政府怎樣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0-12-02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是怎樣的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