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可以繼承
自然人的人身遭受侵害導致其死亡時,加害人應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做出賠償,其主要內容可區分為財產上的利益及非財產上的利益。然而,由于被害人已經死亡,因此如何考慮人身傷害賠償中的請求權之產生,以及其與繼承關系的整合性,將成為人身損害賠償理論中的核心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款:“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在我國法學理論界中,對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研究起步較晚,尤其是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深入探討,直到近年才逐步成為學術界的矚目話題。就近些年訴訟的現狀來看,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提高,各類牽涉損害賠償的案件日益增多,這也使得理論必須做出相應的回應。
在司法實踐中,最具適用性的兩部司法解釋應該是2001年3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2003年12月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為《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前一部司法解釋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論與實踐的混亂狀況,因此不僅對相關請求權的主體、客體進行了確定,還通過第9條對法律中頻頻出現而又未獲得精確詮釋的術語做了定義。譬如,其明確規定了死亡賠償金為精神損害撫慰金,即屬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9]《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可以理解為我國近期對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關于被害人死亡時的損害賠償,就字面理解,該解釋明確地將財產上的損失與非財產上的損失進行了區分。詳言之,第17條規定了財產上的損失,并導入了死亡補償費的概念,[10]同時,第18條對非財產上的損失進行了確定。[11]值得注意的是,與《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相比,《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中新增了被害人死亡時的本人,即直接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并否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將財產上的與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進行分離,以及將直接被害人與間接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區分考慮,是比較法上的通例,在司法解釋中能夠導入如此相關條文,可謂是我國民法理論研究逐步深入、成熟的體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害名譽權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2-17借款合同與抵押合同誰是主合同
2021-01-31辦酒廠需要達到什么條件
2020-11-23物權法(草案)名詞解釋-----抵押權
2021-03-19電商平臺賣家欺騙消費者怎么賠償
2021-02-20監護職責可否委托他人行使
2020-12-22錄音能否作為離婚證據使用
2021-02-27起訴離婚程序步驟詳解
2021-01-15私自改造租的房屋算違法嗎
2021-02-07勞動規章制度怎么舉證
2020-11-15寒暑假勞動關系如何認定
2020-12-09六個月后的起訴時間從何時計算
2021-02-03購買人壽保險的原因
2021-01-06男友是否可以給女友投人身保險
2021-02-05法律對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3三類人身保險新型產品 購買時應注意事項
2021-02-25什么是保險人?
2020-12-23交通肇事罪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7家財保險購買注意事項
2021-01-30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關于印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全資直屬企業暫行管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