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行為構成侵害人身權的基本方式
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構成,是指侵害人身權的行為人(加害人)在什么情況下,具備哪些條件才應承擔民事責任。侵害人身權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一種,因此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構成與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是一致的,應當具備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個要件。
1、主觀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支配行為人從事違法行為(包括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在侵權行為中,過錯責任是基本的、普遍的原則。一般情況下,行為人即使由于自己的行為致他人損害,但若主觀上沒有過錯,就不負侵權責任。因此,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把過錯作為侵權責任的基本構成要件。承擔侵害人身權的責任一般也必須具備過錯這一主觀條件。
在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構成中,由于侵害人身權行為的特殊性,法律對主觀過錯有特別要求。具體要求如下:
(1)侵害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有過錯就應負責,不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出現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的,沒有過錯亦應承擔責任。
(2)侵害姓名權,名稱權,包括非法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權、名稱權以及非法使用他人姓名、名稱等,必須是故意的,才承擔責任,過失不構成侵權。
(3)侵害肖像權、婚姻自主權,侵權行為人也僅僅就故意負責。
(4)侵害名譽權、隱私權、信用權,應區分不同情況對主觀過錯作不同要求。
(5)侵害身份權,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應承擔侵權責任;但如果是非法干涉身份權的,只有故意才構成侵權。
2、違法行為
當事人雖然主觀上有侵權的故意或過失,但如果客觀上并未實施違反法定義務或違反法律所禁止的行為,當然不可能負侵權責任。因此,違法行為也是構成侵權責任的要件之一。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也必須以當事人違反法定義務或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實施了侵害人身權的違法行為為構成要件。
違反下列法定義務,就構成侵害人身權行為:
(1)法律直接規定的義務。
(2)一些特殊職業應盡的義務。
(3)來自行為人先前的行為所要求的義務。
侵害人身權的違法行為,包括三種形式:
(1)行為人自己直接違反法定義務實施的侵權行為。這是最普遍的一種侵權行為。
(2)自己監護、管理的人所實施的行為。
(3)自己管理物件不當的行為。
3、損害事實
侵害人身權的損害事實是構成人身侵權責任的要件之一,是指一定的行為致使某人的人身權受到侵害,并造成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損害的客觀事實,人身侵權責任只在有違法行為侵害了人身權并且造成了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和死亡以及精神損害等損害事實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如果只有違法行為而沒有人身損害事實,就不發生人身侵權責任。
侵害人身權的損害事實包括了侵害人格權所造成的人格利益損害和侵害身份權所造成的身份利益損害兩類。人格利益損害包括兩種:一是有形損害。侵害公民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等。人格權造成公民身體、健康損傷和生命的喪失,公民為醫療傷害、喪葬死者所支出的費用、傷殘誤工損失、因傷喪失勞動能力或死亡所造成的其撫育的人的撫育費損失等,都是有形損害。二是無形損害。侵害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自由權、貞操權、隱私權、信用權等人格權所造成的人格利益損害,如人格評價的降低、隱私被泄露、自由被限制、肖像和姓名被非法使用、名譽被破壞以及由此造成的受害人的精神損害具體有三種表現形式:
(1)親屬關系的損害。侵害配偶權造成夫妻感情破裂或傷害、侵害親權造成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親情的損害、侵害親屬權造成的親屬的親情損害等都屬于此類損害。
(2)財產利益的損失。例如榮譽權、著作人身權中的物質利益的損失。
(3)精神痛苦和感情創傷。
我國法律中規定的人身權具體包括了隱私權、名譽權、姓名權等權利,而實踐中侵犯不同的人身權,侵權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不同的。如果您咨詢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辭退員工風險防范
2021-01-05起草合同注意事項
2020-11-08股權轉讓給子女算贈與嗎
2020-12-21支票兌現期限有多久
2020-11-14結婚彩禮什么時候給
2021-01-15房貸抵押解押后房產證如何處理
2020-12-02商業銀行工作人員索取回扣造成損失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22必須服務期是屬于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嗎
2021-03-23人壽保險合同履行地確定
2021-01-20上班路上被車撞傷屬于意外傷害保險理賠范圍嗎
2021-03-24人身保險不適用代位追償的原因是什么
2020-12-19人身保險退保是什么意思
2021-01-06申請經營旅館業的備案手續
2020-11-30患宮外孕不屬保險公司列舉式條款免責范圍
2020-11-25100萬三者險撞死人賠多少
2020-11-30保險賠完肇事者還賠嗎
2021-03-10車撞自家人保險賠不賠及其依據是什么
2021-02-05保單遺失,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1-01-30保戶須知
2021-03-25保險問答:孕婦能不能投保?
2020-12-13